商丘市打造“双向联动、数融政通”惠企政策服务新模式
摘要:惠企政策的落地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以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服务于企业,并产生实际的效果。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刘伟奇、记者范纪安报道 近年来,商丘市围绕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咨询专窗、建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联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政策桥”,推动惠企政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无缝对接、高效落地。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抢企大战”城市地域全景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3月20日,商丘市新增省外迁入企业653家,增量仅次郑州,居全省第二位,为商丘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围绕优化政策供给做加法。一是建立联动机制,拓宽咨询渠道。利用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公、面向群众优势,设立惠企政策咨询专窗,由市发改委安排专人入驻负责,初步梳理涉及全市23个部门147项惠企政策,形成政策清单,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帮办代办系列服务,有效推动各类惠企政策从“到处找、多头跑”向“一窗找、一门办”转变,与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作平台线下线上多渠道并行,让助企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二是强化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基于全市34.8亿条政务数据资源,为全市企业主体画像,关联税务、工商、社保、用水用电等各类数据,实现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关联融合、一图展现”,在此基础上将企业按照惠企政策“名单类”“条件类”“其他类”归类整合,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符合条件但未申报的“沉默的少数”,提高政策的覆盖面。三是突出问题导向,提升政策质量。在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市场主体普遍反映的小微企业贷款难、农业经营风险大等问题,组织相关部门集中研讨,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进一步提升惠企政策质量。
围绕畅通政策需求做减法。一是“直接兑现,免于申请”。梳理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要求必须通过依申请方式办理,且不对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政策,形成政策清单,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和群众直接兑现有关政策,直接提供有关服务,并通过线上免申即享工作平台和线下惠企政策咨询专窗同步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答;二是“一键确认,免于填报”。对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必须有申请环节的,线上依托市免申即享工作平台的企业专属空间,自动生成申请表和申请材料,精准推送至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群众,线下通过政策咨询专窗,可由窗口工作人员代为确认。企业和群众确认申领意愿后,即可享受有关政策和服务,免去表格填报和材料提交步骤,最大限度压缩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群众跑腿次数。三是建立政策评估调整机制。定期对惠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通过搜集数据、开展调研等方式,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政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围绕政策服务企业做乘法。一是提供政策解读与指导。为企业提供详细的政策解读和指导,帮助理解政策内容、申请条件和流程,结合“万人助万企”“企业服务活动日”,精准定位企业政策需求,解释政策具体实施细则,提供指导文件和操作手册。除了政策本身优惠,提供财务支持,如低息贷款、创业基金、科技创新资金等,帮助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促进其发展壮大。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负责资金的申请、审批和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二是强化惠企政策衔接。加强各项惠企政策之间的衔接和配套,避免政策之间的重叠或冲突,共同推动惠企政策的落地和实施。三是定期跟踪和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了解企业在政策支持下的发展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建立统计指标和评估体系,研究政策落地情况和效果评估,接受社会监督和企业反馈,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惠企政策的落地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以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服务于企业,并产生实际的效果。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