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平鲁区 描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摘要:实施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投资280万元新建1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范磊 赵振华 记者郭建军报道 东风拂面暖,极目气象新。在朔州市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有序施工的项目工地,目之所及,生机盎然、干劲十足,这里正上演着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建设的“速度与激情”。这只是平鲁区描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的一个缩影。
2023年,平鲁区紧扣“突出党建引领,建设一区两城,写好两本答卷,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开创新局面”目标要求,跑出加速度、再创新业绩,力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大跨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平鲁的“稳”和“进”为全市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破题 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平鲁区顺势而为依托现有优势,酝酿项目发展“能量”,培育高质量发展“热潮”。
聚焦聚力打造“3+3”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平鲁区围绕做好煤、电、煤化工三篇大文章,着力推进“五个一体化”,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决完成能源保供政治任务。落实“三稳三不准”要求,坚持“两匹配一服从”原则,严格执行“煤八条”。积极协调推动8座煤矿核增产能手续办理,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督促煤炭企业科学合理安排采掘衔接和生产计划,分解编制季、月、周、日保供计划,做到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力争全年煤炭产量达到1.21亿吨,全面完成保供任务。加快推动煤炭和煤电一体化发展。重点推动安太堡2×35万千瓦发电项目建成投运,完成苏晋能源、格盟国际煤电机组“三改联动”,进一步提升煤电节能降碳水平。加快推动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总装机88万千瓦的2个风电3个光伏项目年内开工建设,总装机79.6万千瓦的3个风电6个光伏项目年底并网运行;积极推动中煤平朔煤矿废弃巷道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源网荷储氢”一体化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落地,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力争年底已并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40%以上。加快推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中煤平朔煤基烯烃项目和华朔德光碳基新材料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确保年内开工;加快推进普勤低热值煤分级利用、新耀清洁能源300万吨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项目,力争年内建成投产;为我省打造全国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做出平鲁贡献。同时,依托北科大冶金学院、中石化石科院等科研院所,大力发展固废新材料产业,推动昌昕高岭土深加工项目年内投产。加快推动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发展。重点推动芦家窑、白芦、国兴、国强等12家煤矿4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14处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建设,积极推广智能装备应用,逐步实现煤矿关键岗位、生产过程智能化。稳步推进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聚焦“双碳”目标,积极开展碳捕获、碳利用、碳封存等降碳技术成果转化利用。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平鲁区强化开发区转型发展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持之以恒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低碳硅芯产业。加快推进总投资35.97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6月底见到成效,为项目落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加快推进总投资284亿元的山东国晶、海泰新能、武汉东立、朔州联风4个项目建设,力争早日投产。推动煤、电、新能源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同步加快开发区增量配电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确保园区电价降低。氢能产业。依托煤电、煤化工产业优势,立足氢能全产业链,积极推动上游制氢、中游运输储存加氢、下游绿氢商业应用,为全市氢能产业发展试点探路。成立朔州绿氢产业联盟,积极推动绿氢一体化项目。绿色数字化产业。加快推动三次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地区5G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赋能“两个转型”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加快北方智碳计算大数据项目建设,推动数实融合、数字赋能。积极争取全省数字经济扶持资金,进一步系统谋划、扩大布局,力争年内再引进建设1-2家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逐步打造绿色协调算力集群。
思想破壁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3年,平鲁区将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释放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无穷能量和伟力。
推动农业特优发展。该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年内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1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60万亩、产量稳定在1.52亿斤。围绕“特、优”战略,按照全政策链扶持、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思路,加强良种选育推广,推动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精深加工一体化协同发展。年内引进莜麦、荞麦、胡麻新品种24个,实施规模化特色种植4.25万亩,种植油料作物9.8万亩、大豆2.56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菌类30亩、加工型马铃薯0.5万亩,新增冷凉蔬菜面积500亩,蔬菜总产量达4000吨,水果产量达1200吨,种植中药材2000亩、产量达200吨,种植优质牧草7万亩。新建1个高标准奶牛养殖园区、2个肉牛养殖基地、1个生猪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1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持续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红山荞麦全产业链,支持下水头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运,推动白堂乡年产8万吨燕麦乳系列饮料生产线建设,积极申报优质莜麦和优质牛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特色杂粮品牌、养殖品牌,做好平鲁“土特产”文章。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该区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处理。高标准建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美丽乡村,打造一批“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宜居村落。完成农村厕所改造258座,完成历年改厕验收及问题整改;启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施农村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建成区周边符合条件的农村生活污水并网改造工程;新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支线11.5公里、“四好农村路”50.9公里;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改造提升基层供销社,完善乡镇惠农服务中心、村级惠农服务站、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现代仓储、物流配送体系,持续提升农村宜居宜业水平。
实干破局 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民生改善力度有多大,百姓幸福指数就有多高。
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该区大力改善公共就业环境,完善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及务工农民、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扩面。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全力推动殡葬改革,加快殡仪馆及生态陵园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完成主体工程。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建立适应新高考综合改革管理制度体系,确保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顺利过渡。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成实验中学维修改造,为中小学校选聘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持续深化与山大附中全方位战略合作,巩固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努力打造优质公办高中。进一步深化医改示范区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及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优化配置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将分级诊疗病种扩大到130种以上。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巩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公开招聘检验检疫、影像、放射、中医药、口腔等临床医技紧缺人员。完成区中医院住院综合楼改扩建项目并投入使用,引领带动全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中医药强区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结合省政府今年确定的12件民生实事,立足实际,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实施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投资280万元新建1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养老”。改扩建1个100张托位的普惠式托育机构,着力破解“养”的难题、提升“育”的质量。建设零工市场,让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加有温度。实施扶残助学圆梦工程,帮助更多残疾或残疾家庭大学生圆上大学梦。提高城乡低保家庭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让高龄老人安享晚年,享受美好生活。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为紧急医疗救护争取“黄金时间”。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范围由0—6岁扩面到0—15岁,为残疾儿童照亮康复之路。继续开展免费送戏下乡演出,将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老百姓家门口。继续开展免费法律援助,让法治阳光温暖更多困难群众。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