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热”不能只是“一时热”“一头热”
摘要:“教资”如此“火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右二)在家访时与学生家长交谈。新华社
本报记者 | 张守营
十年来,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下简称“教资”)报名人数由最初的17.2万人次跃升至1144.2万人次;我国专任教师总量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而近几年,我国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差不多也就是1000多万人。难道他们都去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20年前毕业的北大毕业生。他们很多人都表示当年找工作的时候去中学应聘过。当然,名校毕业的学生去应聘的也都是知名的中学,教师这个行业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卷”了。
“教资”如此“火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从我国教师资源整体上来看,“火的”只是东中部一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那些欠发达的西部和偏远地区的教师资源则严重不足,可谓“冰火两重天”,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教资热”的真实逻辑
2021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日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持续推进职称改革,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完善教师工资待遇长效联动机制,写好“惠师篇”。
教师的薪资待遇在不断提高,编制上也予以优先保障,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自然不断增大。
“越来越多的人报考教师资格证、走上教师岗位,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完善教师队伍人才建设,这是一件好事。”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但他们很多人为的是追求稳定,是囿于当下就业形势的选择。这从就业的多样性和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弊端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很多人纯粹是为了考资格而去考资格,即便拿到资格证,也未必能够真正地去当老师,也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好教师,所以在选择教师,特别是招聘教师的时候,相关的学校和机构还是应该更多地看实践、教学的能力。
在如此众多的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当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非师范类专业的,这会不会对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产生冲击?这个问题业内其实早就有过讨论。主流的观点认为,我国师范类教育有着上百年的传承,早就非常成熟了,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干,教师这个专业理应由师范院校培养。师范院校的学生,因为在入学阶段就是以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目标的,相应的课程设置,也更接近教师工作要求。在不少师范类学生的培养规划中,就包括中小学实习跟岗锻炼。也有人认为,非师范类的一样可以当好老师。在众多的报考人员看来,大家都是一路上学考上来的,当了这么多年的学生,天天看着教师是如何教学生的,难道自己就不能“角色”翻转一下吗?不管讨论的结果如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师就开始有了考编制度了,也就意味着非师范类的毕业生,只要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当老师了。
不少专家表示,“教资热”就如同“考公务员热”一样,看中的是稳定,为的是多一种选择,更多的则是一种从众的心理。就像大学生宿舍里,要是大家都在备考教师资格证,只有你一个不考,你是不是就会有压力啊?
“冰火两重天”怎么办
2021年,广西桂林中小学教师招聘2289人,最终157个岗位无人报考、45个岗位达不到开考比例,累计比例将近10%。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教师招聘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在一些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有的教师岗位招聘甚至遭遇无人报考的困境。以乡村教师为例,部分偏远地区,尤其是乡村教师数量仍存在很大缺口,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据教育部2021年底发布的“县中提升计划”数据显示,全国县中教师总体缺编7.7万人,共有3776所县中生师比超过国家标准。不少人拿到教师资格证后,也不一定会去当老师,更不愿扎根偏远地区。
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性缺失问题。一方面,在教资报考中常常会出现“偏科”情况,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没升温反“遇冷”,尤其在广大乡村学校更是少之又少。这表明了我们的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一定的缺失。
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的性别失衡问题非常严重。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高中、初中、普通小学、学前教育的女专任教师比例分别为55.63%、58.81%、71.17%、97.78%。这表明,从小学到高中男专任教师比例持续下降,而学前教育男专任教师比例则一直维持在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青年教师郝记华(后)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新华社
再来看看深圳、佛山、杭州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小学老师的招聘情况,其参考人员的学历越来越高,985、211名校、海外50强名校结业生比比皆是。
最近,河南郑州某中学的教师招聘引发了热议。公告里大家发现,2022年这家中学共招录了八位老师,分别代课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化学、语文。其中,有七位老师都是硕士研究生,只有一位老师是本科生,但他的本科学校是清华大学。
有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大学有25%的本科毕业生流向了教育行业,这些名校的毕业生流向的绝大多数也都是一线城市。
如此“冷热不均”,这极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东西部地区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加剧教育不公平。因此,如何解决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师不足问题,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农村地区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之中,如何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这还需要相关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回归理性
据天风证券预测,教资考试培训在2019年的市场规模为70.4亿元,预计2025市场规模有望超140亿元。因此,早就有考培机构开始盯上教师培训这块不断“膨胀的蛋糕”。甚至有的培训机构声称“包过”,不过就退全款。
“选择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发自内心对教师职业的喜爱与坚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周青表示,教师资格证只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基本考量,是成为良师的入口,期待那些真正有从教准备的学子走上讲台,希望“教资热”回归理性。
很多在职的教师表示,老师的时间,其实远比想象中要紧凑得多。小学老师需要看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并做出正确引导;中学老师不仅有升学压力,可能还要看早读和晚自习。备课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教师还要照顾到自己的家庭。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吕林海表示:“教师对个人的付出和努力要求很高,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要有奉献精神,需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因此,每个人在选择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之前,要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有一个整体判断,而不是盲目地追逐。”
“教资热”不能只是“一时热”,也不能只是“一头热”。专家建议,相关部门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健全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给过于火爆的“教资热”降降温。学校应要准确掌握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制定精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岗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匹配,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链接
提高待遇保障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鼓励支持各地创新教师编制、职称、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举措,明确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高教师待遇保障。
国家不仅高度重视教师的薪资,在教师“减负”问题上同样如此。2018年全国两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要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之后,国务院出台《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到扎实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同年8月,国家又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从事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将教师资格证列为学科类培训人员备案的必备材料。
教育部2022年10月22日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出了全新的建设方案和要求,明确各地职校应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支撑。教育部提出,创新团队成员应包括公共课、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成员构成要充分考虑职称、年龄、专业等因素,科学合理且相对稳定,调整比例不应超过30%。创新团队负责人应为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丰富的教改经验,不得随意更换。各职校应提高创新团队教师能力素质,利用企业实践基地和对口企业,鼓励教师参与技能培训、兼职锻炼、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企业实习,每年累计时长不少于1个月,且尽量连续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团队教师应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优质课程等资源纳入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
教育部鼓励创新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社会服务等途径积极筹措发展资金。在考核评价、职称晋升、“双师型”教师认定等个人发展以及学历提升、境内外访学研修等专业发展方面,将参与创新团队情况作为重要依据,优先考虑。
(以上根据相关报道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