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变林海 甘肃通渭鹿鹿山林场的“嬗变之路”
摘要:将近40年的沧桑巨变,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大荒坡变成了茂密林场,它的建设者们也从意气风发走到两鬓斑白,但他们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拓荒牛”精神将代代传承下去,继续铸就通渭人自己的“绿树长城”。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李娟 包雪瑞 惠施阳记者王斌报道 鹿鹿山林场被称为通渭县城的“后花园”。30多年来,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棵接着一棵种,苦心经营着这块贫瘠但又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荒滩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时下,走进该林场,只见山脉绵延,云雾缭绕,树影婆娑,近看林木密茂,松枝水珠晶莹剔透。一场雨水过后,穿梭林间,松涛阵阵、虫鸟齐鸣,山风扑来,枝叶沙沙作响,透出丝丝凉意,宛如人间仙境。
据了解,鹿鹿山林场位于通渭县城北部,距县城15公里,处于通渭县陇阳、北城、寺子三乡交界地带,涉及8个行政村,山上森林茂密,青草茵茵,被群众称作通渭县城的“后花园”。2005年5月,经甘肃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省级森林公园”。
谁能想到如此壮观的林场,30多年前竟是一片荒滩!
30多年前,或荒或耕,鹿鹿山没有一棵树,而现在成林面积一万多亩,举目四望,满是苍绿,曾经不到一米的树苗长成了十来米的参天大树,云杉、油松、落叶松、山杏等50余种树种遍布林场,筑起了一湾绿色生态屏障。
由昔日荒滩变身茵茵绿洲,鹿鹿山林场的“嬗变之路”来之不易。
说起昔日鹿鹿山场景,今年80岁的通渭县寺子川乡曹治邦老人记忆犹新。据他回忆,那时候的鹿鹿山是一片放牧的荒草滩,方圆没有树。每逢放牧期,附近的人赶着自家牛羊马就去山上放牧,骡马成群,用他的话说连草都保不住,更别说是树。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将通渭县纳入工程实施范畴,支持通渭加快推进生态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这为鹿鹿山的嬗变带来了政策机遇。
鹿鹿山是华家岭与新景乡高庙山的风水岭,处于华家岭—鹿鹿山—高庙山梁岭的中部。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是,2000多年以前,鹿鹿山就是一个原始森林,山上土质优良、气候湿润,发展针叶林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现年82岁的通渭县林业局原副局长陈建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第一代”林业人,也是当时鹿鹿山林场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1980年,作为老林业人的他还去北京参加了为期半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培训班。
据陈建荣回忆,从1981年开始,县上抢抓机遇,借力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先后建立了社队林场、公路沿线防护林带和经济林带,在这些林带取得成功之后,于1986年开始规划建设较大、集中连片的生态林基地,决定在鹿鹿山打造3000亩的针叶林种植基地。
陈建荣说,尽管3000亩的针叶林基地规划成型了,但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缺少树苗是最大的阻碍。当时只有华家岭林业站有一小部分数苗,就在鹿鹿山名叫大坑的荒坡上种下了鹿鹿山的第一批树。由于此地土壤肥沃、气候湿润,这一批树成活率很高,这更坚定了通渭县委、县政府在鹿鹿山建设林场的信心和决心。1986年冬天,通渭县就派人前往天祝县调运云杉苗木,于次年春季造林时,组织动员北城、寺子、陇阳三乡镇的社员群众和学生进行大面积栽植,鹿鹿山针叶林基地建设至此拉开序幕。
“退休之前,我连续在鹿鹿山栽过8年的树,每次都在山上待半个月到二十天时间,吃住在附近农户家中,或者跟护林员一起挤在当时的林业站,条件特别艰苦,很不容易。”退休20余年后,如今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陈建荣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林地里和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
据了解,鹿鹿山从建设针叶林基地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后,每年以千亩的速度增加林草面积,近几年,又结合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成林面积18000亩,初步形成华家岭至北城庄子梁经鹿鹿山至新景乡王湾梁的一条绿色长廊,为我县北部水源涵养林及风景特用林建设奠定了基础,培育了风景优美景观特质明显的森林植物群落。
三分造,七分管。从种到护,陈建荣是实施者,而作为同龄人的曹治邦老人则是管护者。他是鹿鹿山林场的第一任护林员,从1992年开始坚守到1998年退休,这是鹿鹿山林场的起步阶段,也是关键阶段。那时候一有空闲,曹治邦就骑着自己的摩托车上山巡山、栽树,山上哪里有一个坑、哪里有一个窝,他都能闭着眼睛数出来。
曹治邦说,为了保护这一带的松树林,自己和很多人“干过仗”:“那原本是一个放牧的山,现 在栽上树不让放牧,很多人都不服,一言不合,就会动手打人,我们护林员每天就和那些放羊娃干仗。” 曹治邦深知护不住草就护不住林,作为护林员,从护草到护树再到栽树,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平凡将力量蓄满,责任把岁月拉长。一片林子从无到有,由小及大,离不开一代代护林人的传承与守护。正因为有他们在,林成为真正的林,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2016年,正值不惑之年的陇阳镇党岔村村民党旺祥被聘为鹿鹿山林场护林员,开始与山林为伴,常年四季守护在绿水青山上,成为鹿鹿山林场的又一代护林人。
“现在的工作就是天天巡山,有时候看这山,有时候看那山,这个山转一圈得三四个小时,对这里的每条路都很熟悉,不管从哪儿钻进去,都能走出来。” 党旺祥说,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荒草滩会长成这么好的一片林子,现在自己作为护林员,一定会尽职尽责,把这些树保护好。
将近40年的沧桑巨变,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大荒坡变成了茂密林场,它的建设者们也从意气风发走到两鬓斑白,但他们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拓荒牛”精神将代代传承下去,继续铸就通渭人自己的“绿树长城”。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