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智汇松山湖 科学向未来 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开幕

2023-04-21 16:08 中国发展网 袁仕联、梁丽、记者皮泽红

摘要:4月20日,以“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为主题的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召开。会议期间正式发布了《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共识》。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袁仕联、梁丽、记者皮泽红报道  4月20日,以“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为主题的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召开。会议期间正式发布了《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共识》。

出席2023年松山湖科学会议的嘉宾合影

2023年松山湖科学会议集结了杨雄里院士、蒲慕明院士、徐宗本院士、张明杰院士、赵继宗院士、程和平院士、马兰院士等60多位院士专家,采用“1+1+4”模式,即1场全体大会,1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专业委员会闭门会议,以及“脑科学”“类脑计算与系统”“类脑芯片”“类脑智能信息处理”4个专题分享研究成果,开展学术研讨交流。

在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全体大会上,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杰,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出席活动并致辞。会议执行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崔曙光担任大会主持人。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杰,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为蒲慕明院士、高文院士颁发纪念牌。科技日报社总编辑许志龙为杨雄里院士、徐宗本院士、张明杰院士、赵继宗院士、程和平院士、马兰院士颁发纪念牌。 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郑庆顺为会议执行主席、联合执行主席王立平教授、黄铁军教授、吴华强教授颁发纪念牌。

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是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三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关心指导下,由广东院士联合会携手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瞄准科技重要战略领域 共建高层次平台 打造品牌效应

自2019年东莞与中国科学院达成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以来,松山湖集聚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正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落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即将建成,将吸引一大批院士和科学家长期在此开展科学研究,为东莞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次松山湖科学会议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瞄准科技重要战略领域,彰显出打造前沿科学高地、抢滩产业新蓝海的决心。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致辞中表示,东莞将积极抢抓大湾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强化产业和科技紧密融合,加快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体系。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东莞的科技创新,为东莞的创新发展贡献专业智慧,东莞也将全力以赴当好大家的“合伙人”,为广大院士在莞创新创业、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杰表示,自2018年来,广东院士联合会与东莞市政府紧密携手,在院士专家联络服务、院企对接、成果转化、战略咨询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努力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尽微薄之力。他表示,打造松山湖科学会议的目的是为科学家们搭建前沿科学学术交流平台,弘扬学术自由讨论精神,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凸显湾区特色,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这是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学城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应有之义。

“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近年来布局了一系列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并通过加速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让这里‘空气充满科学的味道’,令我们印象深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非常乐见由广东院士联合会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聚焦前沿科学的松山湖科学会议再次成功举办,并已形成品牌效应。本次会议集结了该专业领域的超强阵容,参会观众也专业范十足,有利于有效增进学术交流、启迪创新思维。

本次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讲话中指出,松山湖科学会议主张弘扬学术自由讨论精神,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大湾区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环境。以本届松山湖科学会议召开为契机,由脑科学与类脑领域院士专家共同发起一个脑科学与类脑技术跨地域、跨单位、跨层级,持续的、开放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广东院士联合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专业委员会,希望未来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术讨论、分享最新前沿科学理论及技术突破性进展,也欢迎大家更多地在松山湖科学城进行交流讨论,碰撞出火花。

据介绍,会议期间还召开院士专家咨询座谈会,结合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需求,围绕“如何打造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新高地”进行讨论,邀请与会院士专家结合自己所在地市、高校院所、科研领域及所掌握所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顶尖科学家分享前沿“干货” 跨学科开启“头脑风暴”

在学界,脑科学被认为是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是“头”等大事。当前,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脑科学研讨方案,脑科学与类脑研讨已成为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范畴,被各国视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引领新科技的变革引擎。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布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研究领域,科技部于2021年正式启动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项目。本次会议上,“脑科学与类脑技术”成了院士专家的热门话题。

“为什么脑科学这么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需要大家去解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在题为《从脑科学到类脑人工智能》的报告中指出,脑科学中最关键的研究问题是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是怎么产生的。

他指出,人脑由几百种不同的神经细胞所组成,这些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的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之中又含有特殊的环路和通路,当进行某一种特殊功能的时候,这些通路就会被激活。所以我们不单要知道整个神经网络的结构是怎么回事,还要知道环路、通路怎样进行特殊功能的工作原理,这是脑科学目前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明杰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相变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的报告。“我从事了将近30年的科研工作,就想了解大脑里面最基本的单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张明杰分享了在相变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特别强调, 如果我们没有非常坚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培养解决从0到1的创新能力,我们是不可能真正摆脱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产业很重要,但如果想要有长期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其实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更加重要。”张明杰呼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在《脑科学临床转化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临床神经科学是脑科学问题源泉和研发成果应用基地。

“脑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会产生严重后果,而目前它的发病机制不清楚。为什么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认知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中没有非常好的解决?这就需要我们把脑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能够有效结合起来。”赵继宗认为,临床是问题的来源,不过临床发展的问题,临床大夫确实很难单独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正因如此,研究发现的问题要到临床中检验,科学研究的结果要到临床中验证,最后通过精准医学来产业化。

赵继宗还认为,过去临床医学得益于引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方法与技术而得到长足发展,那么未来临床医学将以特有的方式向脑科学研究进行积极的反馈与回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以《科技铸器 开启脑科学研究新范式》为题作报告。他认为大科学时代的生命科学特别需要工具,需要新型的研究平台,这个工具和平台需要学科支撑,也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新型的人才。

程和平透露,名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大科学设施”, 今年年底打算宣布试运行,“严格来说,它就是生命观象台,它把几十种模态,包括两两融合、三三融合,最多可以做到六种、七种融合的模态,来形成一些新的研究范式,特别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用信息的技术、AI的技术、计算的技术把它整合起来。国之重器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脑、观察生命,就是全景式的、多尺度的、多个维度,也同时获得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打造原始创新高地,松山湖厚植创新沃土

“脑科学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研究的热点之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专业委员会是我们结合未来前沿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院士专家、更好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尝试与探索。这也是我们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 陈志杰院士表示,今年是松山湖科学会议第一次独立办会,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便前瞻性地提出关注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并且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科技与产业创新高地,这足以说明东莞是一座创新驱动发展之城,说明松山湖科学城是一座科学的城、科技产业的城。

东莞松山湖缘何有实力和底气主办如此高水平、高规格的科学会议?

这里是大科学装置、重点科研院所集聚发展之地——在东莞,既有中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也布局了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大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平台,又有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有与全国知名院校合作共建的2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这里拥有完备的产业基础——超20万家工业企业、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9家上市企业和3家千亿头部企业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松山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基础扎实,华为、生益科技、中图半导体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这对于松山湖科学城发展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科技产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里有让创新“雨林生态”繁茂生长的体系——2021年度,东莞全社会研发投入434.45亿元,占GDP比重达4%。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2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9000家。当前,东莞举全市之力,汇八方之智,全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加速构建科技创新的生态雨林,努力实现东莞城市“蝶变”新生。

“我们希望借助本次松山湖科学会议,让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为广东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贡献松山湖科学城的力量。”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搭建平台  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之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科学会议正是湾区所向,湾区所需。

松山湖科学会议旨在搭建前沿科学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营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氛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本次会议期间,凝聚着科学家们在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多年的学术成果和结晶《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共识》正式发布。

该共识包括建议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持续加强支持脑科学与类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生物实验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具平台、学科交叉的研发平台及其他软硬件技术和数据资源库建设;加速围绕脑疾病开发更早期、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更具有靶向性、更高疗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设立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交叉学科专项研究基金,进一步加强对交叉学科研究的投入;加强粤港澳跨境协作;建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化基地、设立创投基金,促进脑科学与类脑技术成果转化。

据介绍,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最突出的特点是,由“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相关领域的院士大咖领衔,重点由中青年科学家担纲。作报告的嘉宾里面,院士与青年科学家比例约为1:3,以此为青年科学家搭台子,让院士专家与科技“后浪”同台交流、对话,充分支持青年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

自2018年粤港澳院士峰会落户东莞举办以来,已连续四年在东莞举办,累计邀请了217位院士参会,是东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东莞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平台窗口。从那时起,广东院士联合会与东莞市政府紧密携手在院士专家联络服务、院企对接、成果转化、战略咨询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努力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尽微薄之力。在此基础上,东莞市政府与广东院士联合会签署新一轮的战略合作协议,明确聚焦前沿科学共同打造松山湖科学会议,目的是为科学家们搭建前沿科学学术交流平台,弘扬学术自由讨论精神,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凸显湾区特色,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打造品牌科学会议,举办松山湖科学会议是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学城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应有之义。

据悉,广东院士联合会是全国唯一的由院士自主发起、由院士自愿组成的科技社团。成立以来,院士联合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团结和凝聚广大在粤工作及在外工作粤籍院士的力量,不断拓展广东的高端创新资源朋友圈,努力将联合会建设成为科学家信赖、政企满意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科技社团,积极做好“搭平台、引人才、导项目、献良策”的事。截至目前,院士联合会会员院士已经达到328名,联络服务的院士达740位,密切联络高端科技人才超过3000名。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