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推动石头山转化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2023-03-21 19:3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走好群众有增收、生态有改善、能源有保障的多方共赢石漠化治理道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区域治理探索可行模式、贡献韶关方案。

 韶关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图为龙湖探幽。刘加青/摄

韶关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图为龙湖探幽。刘加青/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 赵庆国

韶关市地处粤湘赣三省通衢,位于南岭核心区,南岭山川自古是中国南方的交通要道,素有“广东的北大门”之称。近年来,韶关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奋力争当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志清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上班后第一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吹响了广东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韶关将认真落实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县域富市“三大战略”,锚定目标打一场高质量发展的硬仗。

翁源县兰花特色小镇。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供图

翁源县兰花特色小镇。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供图

本报记者:韶关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县域富市“三大战略”,生态立市排在第一位,韶关如何做强生态优势、持续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出更大担当作为?

陈志清: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韶关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资源丰富,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有林地面积12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亿立方米,各项生态指标稳居广东省前列。当前,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为韶关发挥生态优势“乘数效应”,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舞台。我们将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以更严要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韶关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努力为全国全省生态安全、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支撑。

一是全力抓好国家公园创建。韶关将坚持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性、稳定性为核心,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力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努力打造国家公园建设“韶关样板”。目前国家公园各项规划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申报材料已报送国家审核;丹霞山国家公园范围已初步划定,并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

二是推进绿美韶关生态建设。锚定筑牢粤北生态屏障重大使命,重点将开展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全面增强碳汇能力、提升林分质量、优美林相景观;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实施绿美保护提升行动,构建具有韶关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高质量构建道路景观、生态水系、驿道景观和生物生态四大廊网体系;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促进古树名木与城乡基础设施和谐共存;实施林业产业发展提升行动,推动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不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降低重点污染源排放强度,确保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全面达标。加快镇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确保水质优良比例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启动“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工业危废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四是加快打通生态价值转换通道。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立足农业资源禀赋,擦亮“韶关兰花”“韶关珍果”“韶关茶”“韶关食用菌”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发展高地。依托丹霞山、南华寺、南岭国家公园和珠玑古巷等旅游资源,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户外运动、休闲养生等新兴业态,推动“美丽资源”转为“美丽经济”。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真正打通土地、矿产、水、岸线等生态资源价值转换通道,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韶关特色的资源资产价值化路子。

本报记者: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部署,韶关未来将如何抢抓机遇,在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陈志清:韶关依靠制造业起家,曾经是华南重工业基地,培育了包括36个行业大类、2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产业配套完善,具备支撑中高端产业链发展的硬件基础。韶关将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政策红利,努力将制造业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在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打造产业承接大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1+6”平台,积极承接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医疗康养和文化旅游9大产业,致力在竞逐全省产业转移承接赛道中厚植发展优势。重点推进规划建设面积为72平方公里的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规划到2027年发展形成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和五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纳入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统筹抓好规划总面积56平方公里的6个特色产业园建设,每个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和承接1—2个特色产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产业园,举全市之力创建全省产业转移承接落地示范市。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始终以产业攻坚夺取发展胜利,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加快构建极具行业引领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大数据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建设,推进四大运营商、万国数据、中瀚云、韶华科技、朗科科技等一批数据中心项目和电子信息制造项目建设,到2025年新增50万标准机架规模,打造形成承接大湾区大数据和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高地。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依托特钢、装备基础件领域优势,做大做强装备材料及基础件/零部件产业,突破发展汽车零部件和光伏、储能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加快建设大湾区装备制造产业带的基础零部件基地和配套基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丰富中药材资源,加快朗圣药业、岭南先创制药、一品红药业等项目建设,支持东阳光药业、丹霞生物、利民制药等龙头企业增资扩产,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先进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特钢、优质钢等高端钢材品种,延伸有色金属深加工链条,加快推进新能源发电、抽水蓄能和新能源制造业等领域项目建设。

三是大力推进科教人才行动。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经济建设、产业发展主战场,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发展。深化产教合作,支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本地高校、技工院校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引导技工院校对标制造业人才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为韶关建设工业强市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推动韶关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中震科建(广东)防灾减灾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巩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全面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和要素保障行动,推动工作力量和资源要素加速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倾斜集聚。加强总部型企业的引进培育,落实总部企业落户奖、经济贡献奖等奖补政策,推动现有存量企业扎根韶关发展壮大,吸引域外高端企业总部进驻韶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度培育机制,培育新增一批规上企业和亿元产值企业。加大优质企业特别是成长型制造业企业培育扶持力度,靶向助力百家优质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继续保持国家“小巨人”企业数量在粤东西北地区的领先地位。

本报记者:韶关地处粤北山区,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较为突出,韶关未来将如何破题,推动县域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陈志清: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韶关作为广东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全市7个县(市)国土面积占全市84.4%、户籍人口占全市72.6%,GDP仅占全市总量的52.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占全市的45.3%,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非常突出。韶关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努力实现“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将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一是全力壮大县域经济。用好县级对口帮扶协作机制,集约高效建设县域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力争每个园区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实施一批亿元级项目,扶持一批十亿元级企业,打造一批经济强县。加快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游、乡村旅游和森林康养等旅游新业态。

二是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根据乡镇(街道)经济基础、区位、城镇人口聚集能力、资源等条件,将105个乡镇(街道)分为9个重点镇(街道)、36个中心镇(街道)和60个一般乡镇三类,重点镇(街道)强化以工业或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功能,中心镇发展特色资源或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一般镇逐步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105个乡镇(街道)高质量发展评价,压实乡镇干部招商引资责任,营造大抓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批工业、农业、文旅强镇。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高标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50万亩南雄盆地大型灌区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挥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作用,抓好设施农业、“植物工厂”示范点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专业村。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创新推出强镇富村镇级农业公司设立、运营和管理,开展乡村振兴擂台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等设施建设,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本报记者:韶关现有石漠化区域46.6万亩,占全省林地石漠化总面积的一半,其中还有10万亩属于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韶关如何布局推进石漠化治理,推动石头山转化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陈志清: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2年8月发文提出风电光伏项目可布局石漠化地区。韶关作为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加快推进石漠化地区治理、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任务。近年来,韶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光伏”治理模式,已经形成一定基础条件,拥有客观优势。

实施“石漠化治理+光伏”项目,我们有丰富的发展资源、有成熟的实践经验、有稳定的需求市场、有强大的电网支撑。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成果数据,韶关石漠化地区可用于光伏发电的地块面积达17.33万亩,近30年年均太阳能总辐射达4346兆焦/平方米,折合太阳能年发电小时数达1207小时,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走好群众有增收、生态有改善、能源有保障的多方共赢石漠化治理道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区域治理探索可行模式、贡献韶关方案。

一是优化“石漠化+光伏”布局。按照国家最新政策,及时调整优化《韶关市新能源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明确开发建设时序,做实做细前期工作,确保“石漠化治理+光伏”示范点项目早日开工、按期建成。

二是建立高效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机制,积极对接开发建设主体,建立常态化项目推进问题清单,对项目立项、环评、用地、用工、融资等需求进行重点协调和保障,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效。

三是打通项目产出外输通道。以创建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为重要契机,加强与广东电网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韶关电网建设,提升电网保障能力和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争取将韶关市打造成为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