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矿局水文二队:奋战青海,奏响凯歌
摘要:十年来,水文二队积极与青海有关单位合作,先后在青海勘探项目60余项,累计完成钻探进尺近10万米,为国家能源资源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晓燕 本报记者 | 尹明波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与戈壁、盐湖、风沙相伴已有15载。尤其是新时代10年,他们远离家乡亲人,扎根青海,全心全意投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他们,就是山东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以下简称水文二队)的地质勘探队员们。他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打造出一块响当当的大口径深部能源资源勘探知名品牌,为山东省地矿局赢得了美誉,也奏响了新时代地质人的胜利凯歌。
爱国奉献攻坚克难立新功
十年来,水文二队积极与青海有关单位合作,先后在青海勘探项目60余项,累计完成钻探进尺近10万米,为国家能源资源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多数勘探队员抛家舍业,长期驻扎在戈壁荒漠,他们一般临近春节才能回家团聚,但大年初六又重返青海一线。正是凭借着这种战天斗地的胆魄、不折不挠的精神,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任务,也造就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地质铁军。
水文二队党委书记、队长吴晓华告诉记者,2022年他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需要,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共完成钾、锂资源和地热能勘探工程8项,钻探进尺2万余米,交出了骄人的答卷。
开拓创新高质量发展赋新能
在盐湖上的钻探作业,是对钾盐、锂资源勘探技术的极大考验。面对诸多突发的困难和危险,水文二队的队员们直面困难、没有退缩,攻克了一道道难关、赢得了一场场胜利,高质量完成了每个项目。
柴达木盆地钾锂等资源勘探工程的深度不断刷新,从最早的800米深,直至2022年完成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碱石山地区钾锂资源勘探项目3500米深的碱ZK0001。所钻遇的地层也从简单至复杂:缩径、坍塌、造斜性强;钻井液比重不断增加直至2.0,井漏经常出现。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水文二队形成了大口径填砾防砂、高温硬岩高效钻进等六项钻探核心技术,相继研发应用大口径空气潜孔锤钻进等三项钻探先进工艺。2017年,该队首次钻获我国埋藏最浅、温度最高的236摄氏度的干热岩体,入选全国“探矿工程十大新闻”。该队多项成果获评山东省地矿局奖项,同时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布了《干热岩钻探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2项。
艰苦奋斗淬炼坚韧意志力
长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工作生活,对队员们的身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属不易。
由于工作地区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降水稀少、夏季高达40摄氏度、冬季零下30多度,强烈的紫外线极易损伤脸颊和手臂的皮肤。加之突变恶劣的天气,有时会导致物资供应不足,项目部的生活用水每月运送一次。可在队员们看来,这些还只是小困难。
“最煎熬的还是对家人的思念。”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地矿局十佳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马志刚说,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队员们会常常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妻儿,有挂念、有愧疚,但更多的还是身上的这份责任。他们热爱着这份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献身地质事业的无比忠诚。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吴晓华表示,水文二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地质报国为己任,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