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打造营商环境“引力场”
摘要:技术联合攻关、人才成长培养。截至2022年底,松江全区累计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79家,引进院士专家329名。
本报记者 | 邱爱荃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上海市松江区抓住人才引育关键环节,对标定位、精准施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环境,让人才近悦远来,构筑营商环境“引力场”。
综合赋能涵养“好生态”
2012年,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完成4年学业的福建小伙林志坚作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扎根松江。在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他进入了自己满意的公司——博阳新能源。“虽然当时企业初创不到3年,但发展方向好、岗位匹配度高,最重要的是松江这座城市在迅速崛起。”林志坚说。近年来,在松江快速发展,特别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下,博阳新能源顺水行舟、稳步壮大,陆续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等称号,年产值突破2亿元。而林志坚也从技术工程师、项目经理一路成长为企业副总经理。
松江新城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则为林志坚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两天,他顺利完成了“二宝”的入园信息登记。目前,林志坚的两个孩子共同就读于昌鑫幼儿园,这所学校距离他所居住的昌鑫花园小区不过百米,接送孩子非常便利。“多亏了当初的选择,松江非常宜业宜居。”林志坚感慨地说。
人因新城聚,城以人才兴。松江新城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区域内陆续布局了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总部研发功能区、上海科技影都、经开区西区、经开区东区、松江综合保税区和智慧物流功能区7个功能区。与此同时,“十三五”以来,环大学城基础教育高地的形成,旧城改造的有序推进,广富林文化遗址、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成,产城深度融合让大批像林志坚一样的人才,在松江新城找到了实现梦想、成就人生价值的大舞台,这些人才也为松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到2035年,松江新城规划人口约110万。“松江新城按照承载百万级人口、创造千亿级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目标,从产业空间支撑、住宅空间保障、公共服务吸引、高品质公园绿地等方面,落实系统性用地空间保障。”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贴心服务打造“强磁场”
随着上海“五个新城”区域性战略的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松江、留在松江。
“提交成绩单、个人信息表、劳动合同等相关材料后,我的落户申请很快就通过了。我拿到了落户证明后,家里人在老家帮忙办理迁出证明,我就正式落户松江了。”在上海巨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游戏客户端开发工作的汪雨航,2021年从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松江工作,他成为上海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本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试点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利好政策还需优质服务落实。近年来,随着“五个新城”人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松江区人才服务中心也通过送服务上门、建立街镇联络员专人专报制度、“云”上服务等举措积极落实市、区两级人才政策,不断增强人才吸引力,助力松江新城形成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五个新城’人才政策出台,缩短了人才‘居转户’的年限,符合条件的优秀大学生还可以直接落户,这大大吸引了人才集聚松江。”松江区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来来,到G60来;去去去,到G60去”已经成为全国众多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共识。
搭建舞台助力“攀高峰”
短短数年,从科建高分子材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研发工程师,华丽“蝶变”为企业研发经理,秦安康的蜕变源于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后,与高校教授的联合技术攻关。
科建高分子材料主营各种密封用填充材料,主要运用于通信铁塔等设施。为了促进企业创新研发,科建与东华大学联合建立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新型阻燃剂的开发等项目上进行技术合作。4年前,秦安康参与其中合作项目——耐蠕变防水绝缘胶带的研发。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生产,产品成功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万元。通过深入的交流合作,秦安康自身在技术方面也获得提升,逐渐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
技术联合攻关、人才成长培养。截至2022年底,松江全区累计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79家,引进院士专家329名。其中,院士22名,专家307名。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松江企业注入了澎湃动能。近两年来,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与企业开展咨询交流443次,形成决策咨询报告101篇,开展讲座和培训504次,培养技术骨干412人,项目合作163项,产生科技成果278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3项。
实际上,早在2017年,松江区就出台了《关于加快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对“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建成功的建站单位给予一次性资助,对首次评估“优秀”“合格”的建站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近年来累计投入近千万元。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