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莉委员:打造“三项工程”,提升国民金融素养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浙江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沈贞海北京报道 “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亟需提高国民金融素养水平。此举将有利于增加财产性收入、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渠道,提高风险意识防范金融欺诈,是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近日,在2023全国两会之际,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浙江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建议多管齐下,加速提升国民金融素养。
郑亚莉委员表示,近年来提升国民金融素养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国民金融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在国际比较中不具备优势;二是因金融欺诈和投资失误导致居民和企业法人遭受财产损失时有发生,给金融监管和社会面维权调解带来较大压力;三是金融知识普及的覆盖面和力度不足,比较缺乏普惠性金融知识教育。
由此,郑亚莉委员建议需要通过打造“三项工程”,落实“三全举措”,达成校企社“三维联动”加速推进提升国民金融素养:
实施战略引领工程,完善法律政策体系
注重顶层设计。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学习借鉴国民金融素养较高和提升较快国家的经验进行总体规划和系统推进。
强化法律保护。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途径,加强对公众金融权益的法律保护力度,扩大对消费者金融活动保护的范围。
加强金融监管。借助科技手段丰富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确保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防范金融诈骗。
“建议打造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消费者保护平台。”郑亚莉委员建议该平台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金融文化宣传等功能为一体开展综合服务。以投资者教育基地为堡垒实施战略引领“百千万工程”,建立百家国家级、千家省级、万家县区级“金牌投资者教育基地”。近期充分发挥好现有的71家国家级和126家省级投资者教育基地的作用。
实施主体服务工程,优化金融服务生态
加强内部监管。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监管,组织员工定期学习巩固金融知识和技能并进行效果评估。
规范服务内容。金融机构需要提供清晰、透明的金融信息,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时,采取有效举措保护个人隐私。
提高服务水平。依托金融科技分层分类地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的金融风险意识,及时推送风险预警信息。
“搭建全金融一站式金融消费者服务网络。”郑亚莉委员建议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支撑,汇聚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一站式展示、咨询和销售。以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为代表实施服务主体“百千万工程”,评选百家金融机构、千家网点单位、万名金融从业者“金融服务模范”。
实施教育提升工程,构建金融教育体系
加强学校金融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地方特色课程、第二课堂等形式系统地融入金融知识;在高等教育中以通识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金融风险意识教育。
拓展普惠金融教育。扩大金融教育的覆盖面,积极下沉到基层、社区、农村和边远地区。鼓励行业协会、金融机构、高校联合设立金融知识培训机构。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培养的梯度,重点培养数字金融素养等高层次领军人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及面向农村和基层的普惠型人才。
“要着力完善全生命周期普惠性金融素养教育体系。”郑亚莉委员建议在覆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全生命周期体系中统筹设计分阶段目标,对金融素养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的从业者和志愿者给予激励。以各类学校为主阵地实施教育提升“百千万工程”,评选百家高等院校、千家高中阶段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万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金融教育先进校”。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重视民生福祉,强调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国民收入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国民金融素养也要不断的提升,这既是所需,也是必须。”郑亚莉委员如是表示。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