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象”共舞
本报记者 | 崔立勇
“与阿里巴巴、腾讯的规模相比,他们是‘大象’。”新公司统合近4年来,首次接受媒体面对面采访的日立解决方案(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立解决方案”)总经理市川博丈告诉本报记者。
一面是日立集团总部对在中国拓展IT业务充满期待,另一面是中国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川博丈面对压力,坚信“中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坚持要在中国竞争白热化的数字化市场抢占重要一席。
2019年4月,日立集团将旗下的5家IT公司业务整合至日立解决方案,在制造、金融、城市、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提供多样化的数字解决方案。在这些领域,中国市场上不仅有数量众多的行业对手,更有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日立解决方案面对的挑战不言而喻。
日立解决方案凭什么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市川博丈告诉本报记者,公司的比较优势首先来自日立集团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综合性跨国企业,有着不同于互联网企业的制造业基因。日立集团的业务领域横跨多个行业,从以前的小家电,到大型发电厂的成套设备,再到集团生产的交通、供水、能源等社会基础设施所需的各类产品和系统。
这就意味着日立解决方案了解不同行业的特点,在垂直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充分理解客户,与企业协同创新,把行业的独特诉求反映到解决方案中。
据记者了解,这恰恰破解了如今数字化进程中的痛点——数字化方案供应商难以“听懂”制造业企业的所思所想,制造业企业又说不清自己的关键问题,双方各说各话,拖累数字化进程。
“日立集团的方向之一就是通过OT(Operation Technology)、IT技术和产品相结合创造创新。”市川博丈解释说,在中国较少出现的OT一词是指对基础设施、工厂设备的控制和操作技术,以确保这些系统的最佳运行状态。他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和谷歌、亚马逊、脸书等美国企业,专注于各自的专业领域。然而,客户的数字化需求并不简单,仅仅利用单个领域的技术无法得以满足,亟待OT和IT的配合。例如,互联网企业将网上的数据用于音乐、视频、购物、广告、社交网络等方面,而日立解决方案更擅长在智能制造中分析工厂设施中的数据,以此优化工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营改革。
再如智慧楼宇的建设,IT技术要跟电梯、照明、供冷和供热设备、变压器等的运转结合起来。2022年,在由香港政府主办、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Global AI Challenge for Building E&M Facilities”人工智能竞赛中,日立解决方案和另外4家公司获最高奖,获奖的技术也正在智慧城市及智慧楼宇的能源需求预测中得到应用。
“结合日立在OT领域百年以上的经验,通过IT的技术手段将数据价值赋能于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中,日立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就是我们与其他公司的区别所在。”曾从事研究工作、30年前就开始汽车自动驾驶和飞机自动控制技术开发的市川博丈说。
在市川博丈看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更多为大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小客户的应用成本偏高。对此,日立解决方案应用了数据分析、应用控制等技术手段。同时,为方便企业试用,分阶段进行系统迭代,确保在可控的小范围内快速将相关解决方案先用起来。
当务之急是扩大业务。市川博丈介绍,2021财年,日立集团在中国的IT数字化业务仅占总体销售额的4%。日立解决方案正在努力开辟新市场和新客户,以实现每年30%的销售额增长目标。
日立解决方案此前的客户大多是在华日企,这部分占2022年总销售额的近50%。市川博丈坦言,面向中国本土企业的总销售额在去年仅占16%。为了增加中国各地政府和本土企业客户,公司紧密围绕中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社会课题,提早研发创新解决方案,今年计划将这部分业务的销售额占比提升为28%,2024年更增至38%。公司也正在加快本土化步伐。2022年,公司首次由中国人担任副总经理,参与经营管理。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同样不断增加,公司3年前开始与腾讯业务合作,也将相关的数据服务搭建在阿里云、华为云上,为某家全球知名汽车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过去一年,市川博丈带领日立解决方案全方位评估了多个创新业务,甄选出5个重点方向集中发力,其中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的创新方案位列其中,多个领域又与中国“双碳”目标密切相关。他认为,中国政府实现“双碳”目标的意念坚定,这势必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
尽管扩大规模的愿望强烈,但是市川博丈同样看重发挥日立集团的综合优势。“即便自己的公司没有销售额,如果借助我们数字化的商机,为日立电梯、日立能源等集团内其他公司贡献客户资源或销售额,也是一种成功。”他告诉本报记者,日立解决方案将增长目标置于整个集团的发展之中,希望通过数字化牵引助力集团内各家公司发展。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