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津举行
论坛主会场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记者 朱波 2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宣传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办公室和天津滨海新区中华思想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七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滨海新区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西华大学以及天津社科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继承与创新:党的二十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充分深入研讨,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呈现的学术观点,既加深了与会者的思想交流,也为滨海新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持。
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在论坛开幕仪式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原院长、《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主任王伟光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阐释。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和实践路径。他强调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系统要求、现实意义和世界价值,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王伟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翻版,也不是原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复版,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共产党执政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特殊规律的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使其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多维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论坛设置主旨发言环节,邀请1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海鹏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全力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社会主义运动史的高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的完善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原所长张顺洪从社会形态演进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思考,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大国在国际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世界出现的各种严重问题和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决定了人类社会必须谋求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形态,而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是追求更加公平公正、更加文明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义芹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社会发展主体、世界文明发展三个维度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开拓创新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益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研究员杨艳秋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表明,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是世界发展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然开启,站在历史新起点,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深刻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论坛上,专家学者还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与解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回顾过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聚焦当下,党的领导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党的领导能够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认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展现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启示,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左玉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仍然适用于当今时代的思想精华,需要予以继承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学界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合乎逻辑的马克思主义新阐释,并立足于新的伟大实践,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促成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学科交叉多元探讨 打造思想盛宴
此外,论坛还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分成三组进行分组讨论。在这一环节,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主题进行了多元探讨,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自身见解,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参照。“分组讨论环节是全员参与的,气氛非常热烈,特别是对青年学者来说,不仅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学者之间的交流也让大家开阔了视野,厘清了思路,提升了思想认识水平,我们都感觉聆听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论坛后,一位青年学者说。
分组讨论的情况在论坛总结及闭幕环节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汇报。在论坛的闭幕式上,张顺洪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他说,从全国来看,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比较具有独特性,要持续办好论坛,把它办成一个品牌。他表示,要结合正在实施的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组织专家学者们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深入调研、分析思考、建言献策,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搞好了,不但可以为天津发展做出支撑示范,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样板,甚至为世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积累经验。”张顺洪说。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