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为农田“清肺排毒” 还田野一片净土

2022-12-21 13:2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沙雅县棉田里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这是新疆地膜回收工作的一幅剪影。截至2021年,新疆地膜回收率达到81%,农田地膜亩均残留量从2014年19公斤下降至6.87公斤,农田地膜污染情况持续改善,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海莺

进入11月下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塔里木乡其格格热木村,棉花采收基本结束,棉农们忙着开展棉秆还田、残膜回收。一台大型拖拉机牵引着残膜回收机在棉田里来回穿梭作业,棉杆被粉碎还田的同时,农田残膜也被机器的卷筒快速卷起,集中回收到后置的聚膜框里进行收集,机械所过之处,棉田干净、平整。

沙雅县棉田里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这是新疆地膜回收工作的一幅剪影。截至2021年,新疆地膜回收率达到81%,农田地膜亩均残留量从2014年19公斤下降至6.87公斤,农田地膜污染情况持续改善,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清肺排毒”

还绿色于农田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基地,2021年棉花产量为512.9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9.5%。受限于新疆的积温低、无霜期短等自然因素,新疆棉花广泛采用覆膜栽培模式。随着土壤中地膜残留量的增加,农田残膜带来的负面效应凸显,如土壤水分入渗受阻、作物产量下降、环境污染等。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新疆强化部门协作,印发《自治区农田地膜污染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新疆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工信、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对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实行全链条监管;印发《关于开展农作物头水前揭膜工作的通知》,在适宜地区开展头水前揭膜技术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将残膜回收与农业用水、用电挂钩,残膜回收工作验收合格后给水给电,强化回收责任落实。新疆通过多项举措开展残膜回收工作,为农田“清肺排毒”,还绿色于农田。

以产棉大县沙雅为例,2019年开始,沙雅县通过争取国家项目及引进残膜回收加工企业,向残膜治理发力。得益于此,塔里木乡建起了残膜回收站,鼓励农户将残膜进行回收后以旧换新,并结合相关补贴政策,进一步激发农户残膜回收积极性,农田残膜滞留掩埋情况大大减少,农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沙雅县塔里木乡其格格热木村村民陈帆介绍说:“以前残膜留在地里,影响棉花出苗和生长,还污染环境。现在回收后,棉花产量能增加15%左右,而且残膜拉去回收站进行置换,7~8公斤残膜就能可以换1公斤新地膜。”

为加快推进农田残膜资源循环利用,沙雅县积极创建“国家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惠及10个乡镇10万亩农田,每亩农田残膜回收补贴30元,并积极引进残膜回收再利用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全县13个乡镇(管委会)组建合作社回收残膜。目前,沙雅县已回收残膜农田面积12万亩,预计今冬明春残膜回收总面积将达190万亩。

推动残膜污染防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沙雅县彰显了“国家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效。2021年,沙雅县《建立残膜回收长效机制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入选51个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是新疆唯一入选的案例。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新疆累计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71个,每年地膜残留检测点保持在800个以上,自治区农田地膜回收利用能力逐年提高。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一处棉田里,采棉机在田间穿梭采收棉花。据介绍,沙雅县是中国优质棉生产基地,目前190余万亩棉花采收已进入尾声,采收完成率接近九成,全部为机械化采收。柳玉柱/摄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一处棉田里,采棉机在田间穿梭采收棉花。据介绍,沙雅县是中国优质棉生产基地,目前190余万亩棉花采收已进入尾声,采收完成率接近九成,全部为机械化采收。柳玉柱/摄

回收利用

有效遏制农田污染

沙雅世纪光明污染治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塑业”)是一家新型农用地膜产品研发、残膜深度加工企业,在公司设在沙雅县的一处膜渣分离站内,足球场大小的堆场上堆满了两人多高的残膜,大多用防尘网遮盖。

光明塑业法人兼总经理刘玉元说:“这里堆放的残膜混合物主要有4种成分:废旧地膜、棉花、棉秆、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物质分离。”在靠近厂房的一个堆垛下是已经分离打包好的残膜。这些成片状的残膜经过造粒后,可以注塑成滴灌材料、大棚膜以及其他用途的管材。

刘玉元介绍,光明塑业在沙雅县有3个残膜堆场,占地约50亩,已研发出膜渣分离生产线、干洗净化生产线。“我们目前的重点工作是做好沙雅县200万亩残膜回收产业链项目”。

眼下正值农膜回收关键期,作为循环链上的废旧地膜加工厂,位于昌吉州呼图壁县的恒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派忙碌景象。这是一家以废旧地膜、滴灌带为主要原料加工滴灌带的企业。在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清洗废旧地膜和滴灌带。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废旧地膜、废旧滴灌带回收再加工利用,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新疆,通过对回收的残膜进行再加工再利用,走出一条“回收+加工+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路子,成为有效遏制农田污染的助推器,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新疆农业农村厅提供的资料显示,农田地膜回收利用目前面临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残膜回收机械的稳定性、适宜性、捡拾净度不高。残膜回收机械与农民拥有的动力机械不匹配,作业效率需继续提升,迫切需要残膜回收机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出适宜不同作物、高质高效的农田残膜回收机械。

其次是残膜二次污染风险大。根据目前的残膜机械化回收水平,回收的残膜与秸秆、棉花、杂草、土混杂。在残膜加工再利用环节,需分拣、除杂、清洗、造粒等多道工序,人工分拣工作量大、效率低,机械化分拣设备不成熟、耗电量大。残膜废弃物堆放在地头、回收站点或加工厂,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推广技术

探索绿色生产新路径

减少农田污染,仅靠残膜回收、利用远远不够,在做好“减法”的同时,还要做好“加法”。近年来,新疆将目光投向土地环保,越来越多的棉农开始试验采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种植,向污染宣战。“今年我使用的是全生物降解地膜,不用再耗费人工去处理,不仅便捷,还能很好地保护土地的地力。”博尔塔拉州精河县托里镇克孜勒加尔村村民刘玉波说。

刘玉波口中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新型地膜。据了解,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满足多种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达到使用降解周期后,能够全部转化成对环境友好的化合物,并有效改善土壤透气性。

精河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王宝霞介绍,2015年,精河县开始试用新疆蓝山屯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生物降解地膜,通过试验观察,全面掌握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生产中提温、保墒、省工、环保等方面的特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今后,我们的治理工作将以‘减量、替代、回收’为主攻方向,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应用,有效防治农田污染。”王宝霞说。

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从源头上解决农田土壤污染难题,提供更加有效的“绿色答案”。

在塔城地区推广玉米无膜栽培技术,2021年无膜栽培面积达24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8%。

在博尔塔拉州博乐市率先示范推广玉米免耕水肥一体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列为自治区主推技术,2021年推广面积3万亩。

……

近年来,新疆强化技术推广,在自治区多地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等试验示范,通过推广应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