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风:乡村诸多共同点让中日两国合作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日本经济蓝皮书》主编张季风在其“乡村振兴视阈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日本的经验与启示”重点报告中提出,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目标,通过健全基层组织和治理体系达到“以人为本”,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增收。此后,日本通过法人资格农地管制土地税收实现了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化,通过回归田园实现了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通过转移支付和“故乡纳税”实现了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通过养老、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乡村企业、发展民宿、产销对接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化。
张季风举例说,城市居民利用农村的安置房到农村定居,有了长期在农村生活的第二居所。再如绿色观光(Green-tourism),通过周末的农田耕地体验、农家民宿、观光体验农园,以及农产品加工地、农产品直销地、农家餐厅,组织乡村饮食文化教育、乡村园艺技能体验等活动,让城乡的资源互相流动起来,让城里人更多地来到农村,实现城乡对流共生。而日本民宿的发展,则带动了交通、住宿、金融保险、IT、服务、农林水产、餐饮、土特产零售、旅游等行业的全面发展。
张季风表示,当前中日两国面临着几乎相同的“三农”问题,其政策取向越来越趋近。日本下一步乡村振兴的施策重点在于促进城市人口回流农村,留住人口、留住人才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基本条件。日本是如此,中国也一样。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农业人才,促进乡村产业、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等,前途光明但任重而道远。中日两国农村、农业存在诸多共同点,这也预示着中日两国在乡村振兴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他还提及,今后两国在智慧农业、绿色农业、都市农业、乡村生态保护、文化景观保护、田园回归、共同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领域,都有着很好的合作前景。提升中日农业农村领域合作水平,对保证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施行、开辟乡村振兴新模式、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