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上海外服不拘一格“降人才”

2022-10-21 15:0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目前,平台积累服务有回国意向的海外留学博士以上人才5万余人,其中生命科学及理工科类博士以上人才库占比35%以上。

 上海外服主办的第二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暨人工智能产业菁英高峰论坛,集聚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政产学研用等领域的3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及人才。人工智能大会/供图

上海外服主办的第二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暨人工智能产业菁英高峰论坛,集聚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政产学研用等领域的3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及人才。人工智能大会/供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 缪晓琴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更好地解决谁是人才、人才在哪、如何引进等服务瓶颈问题?近年来,东浩兰生集团下属的上海外服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外服”),围绕提升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开辟全球人才吸引渠道,在全球排名前200位的高校建立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服务平台,全力开展“海聚英才”“留·在上海”等项目,吸纳博士学位以上人才2万余人。

“全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采取务实有力的行动,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提振人才来沪发展的信心和预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今年6月,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强,在主持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时强调。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海正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要发挥市场化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

吸引汇聚一流人才并非“一时之策”,需要构筑一流的平台载体,提供一流的配套服务。作为国有企业,上海外服在秉持“筑桥引路、聚才兴业”的使命,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将贯彻打造“四个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服务国家人才战略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聚焦战略新兴产业,满足紧缺人才需求

长三角人才要素丰富,实现更高质量的人才一体化,将充分发挥城市间人才“叠加效应”“联动效应”,加速引领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地区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上海外服将满足紧缺岗位人才需求作为重要服务内容,开辟全球人才渠道和合作伙伴,建设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及服务平台,渠道覆盖60%全球排名前200高校,其中可触达的博士学位以上人才超过2万人。

为助力上海面向全球招揽专业人才,做好就业引才和创业引才工作,上海外服积极对接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商务区等战略区域;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并与上海市人社局、上海社科院联合开展海归人才创业生态研究工作。

上海外服加快打造服务上海及长三角人才战略的全球专业人才引进及服务平台(GPTP,即Global Professional Talent Plan),积极对接上海及长三角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的创新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整合上海外服海外人才服务的资源、渠道和服务经验优势,建设体系化、精准化、市场化的一站式海外专业人才引才平台,助力企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海外引才及激励管理体系、细化海外引才需求、开拓海外引才渠道,储备海外人才,实施精准海外引才,提升全方位的留才方案,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助力企业储备、选用海外中高端专业人才。

在浦东国际人才港,上海外服建设的“上海外服全球引才平台”,助力浦东新区面向全球引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人才。2020年、2021年联合举办三场全球云聘会,收集1000余家共6000个岗位需求,共吸引约20万人次的海外人才关注,其中推荐生药医药博士以上候选人60余人。

对标全球一流城市标准和做法,上海外服编制国际化产业人才规划,并和临港新片区联合建设了全球人才高速计划(GTEP),联合举办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全球人才云聘会,共吸引约7万人次海外人才关注和参与。

依托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影响力,上海外服通过构筑人才快线,打造海外人才政策平台、海外人才智库平台、海外人才网络平台、海外人才创业发展平台、海外人才职业服务平台、海外人才乐业服务平台六大平台功能,全面实施引才计划、用才计划和留才计划。同时,还将为各类企业和海外人才提供国际化人才课题研究及发布、国际化人才引进及发展、国际青年实习生交流、留学人员创业储备等服务。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全球人才高速计划能够进一步放大人才政策效应、加速全球人才吸引和集聚,全力推进临港新片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构建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6月15日,上海推出“潮涌浦江再启征程”——2022“海聚英才”系列活动,开启上海市高层次人才云选会。上海外服作为本次启动仪式的承办单位,充分依托人力资源龙头企业的深厚资源和专业优势,以优质引才平台为抓手,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延揽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各类人才发出“求贤帖”和“集结号”,为服务“六稳”“六保”大局,为上海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作出贡献。

上海外服开发的虚拟青年求职导师IP“凌佳佳”,通过“直播带岗”的新兴方式,将一个个岗位通过鲜活有趣的方式,呈现至青年观众面前。本次云选会中,“凌佳佳”携手中微半导体、蔡司医疗、陶氏化学等知名企业HR负责人,带来先进制造业、医疗器械、化工等国家重点行业领军企业的上百个招聘岗位。

此外,在上海第二届全球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上海外服组织的新加坡分赛区还向大会推荐了20个项目,项目主要围绕TMT、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创业团队人员均为博士以上学历,毕业院校覆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

依托专业化视角,编制《上海海归300指数》

在2021“留·在上海”全球留学人才及项目交流大会上,一份专业报告在全球留学人才间传递着回国创业的诚挚邀请。针对留学人才双引工作,在上海市人社局指导下,上海外服联合、上海社科院对400余位海归创业者进行研究,在国内发布《上海海归300指数(2021)——城市软实力与海归创业生态》。

这份报告针对海归群体进行专门研究,体现了海归特征与上海城市软实力相匹配的指数,彰显了“因城而聚、因才而兴、与城共进”的海归人才与上海城市互动魅力,从高学历人群的机会型创业、海外资源的再国际化发展、与城市品格的高匹配度相融等三个角度,勾勒出在沪海归创业群体的典型画像特征。

上海外服依托深厚的行业资源和领先的专业化视角,联合上海社科院组建了项目工作小组团队和海内外专家团队,在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海归300指数(2021)——城市软实力与海归创业生态》发布后,因创新特点和示范意义,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上海乃至全国进一步聚焦海归人才,加强对海归创业的支撑力度都具有风向标作用。

该指数作为2022上海人社任务清单的重点工作,目前也已进入课题调研阶段,上海外服将坚持“发出上海声音,讲好上海故事,传递上海精神”,为上海吸引集聚更多海外人才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服务“一带一路”,助力海外企业“走出去”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帮助更多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既能通过对外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也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新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上海外服积极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全球人才配置和服务保障,通过与全球领先机构的深度合作,上海外服的海外业务解决方案覆盖13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企业超过百家,企业客户员工数超过1万人,主要服务包括招聘、外包、薪酬服务。

作为中国本土企业中率先跨国经营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海外服通过合作伙伴的方式,服务范围覆盖到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50个国家和地区,为中资“走出去”企业提供海外所在国的人才招聘、培训、配置、薪酬、福利、雇佣关系、合规管理等全方位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商务差旅停滞,但全球贸易持续增长的形势,上海外服提供的全球无机构外包服务(PEO)正在成为中资全球化中小型企业的优先选择海外人力资源服务。通过无机构外包,中资企业在境外有市场研究、服务交付、售后服务等职能需要执行时,即使在海外国家和地区无分支机构,也可以由上海外服海外分支机构提供所在国本土相关职能专业人才招聘、雇佣和业务管理服务。中资企业在境外所在国的市场研究、服务交付和售后服务等功能都可以获得分工更专业的解决,企业客户只需支付相关员工及管理服务费用。

2022年,上海市国资委启动“国资骐骥”海外高潜人才引进工作,上海外服通过新加坡、日本等海外分支机构、海外学联机构和海外人才合作伙伴,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悉尼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超50所海外知名高校宣传推广,覆盖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10余个国家,共吸引4.1万名海外留学人才关注和参与。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扎实推进“六稳”“六保”,用情用力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就业,上海外服与合作伙伴联合搭建了海外留学博士以上人才回国就业服务平台。目前,平台积累服务有回国意向的海外留学博士以上人才5万余人,其中生命科学及理工科类博士以上人才库占比35%以上。

下一步,上海外服将继续努力承担行业头部企业的使命和责任,坚决贯彻四个协同,携手更多的行业伙伴,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大数据平台建设、国内外人才配置和管理、创增岗位稳定就业、促进实用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级和行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为整个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