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实现从0到1领跑:强国青年奔赴科技创新主战场

2022-08-25 10:05 中国青年报

摘要:2021年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作为“深海一号”的建设者,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钻采研究院副院长谢仁军心潮澎湃,他深知这背后是几代中国海洋石油人自力更生、不懈求索的成果。

  “一个小数点错误,都极可能酿成海上施工现场发生井喷着火等重大安全事故。”80后谢仁军堪称“数字控”,作为一名海洋油气钻完井技术专家,钻井项目技术参数的一个小数点,他都会反复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模拟推演数遍。

  2021年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作为“深海一号”的建设者,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钻采研究院副院长谢仁军心潮澎湃,他深知这背后是几代中国海洋石油人自力更生、不懈求索的成果。

  谢仁军等40人获得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在星河灿烂的科技创新长空中,一批批以强国创新为使命的青年科学家奔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主战场,在高精尖科学前沿领域披荆斩棘,在未知领域探索新奥秘,敢为人先,奋勇争先,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

  2014年,31 岁的谢仁军担任“深海一号”气田开发方案钻采项目经理,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在实验室埋头钻研,到海边进行大型模拟实验,为这一项目他和团队在理论研究和实验中反复推演。

  “如何在克服技术难题同时,还能降低成本?”没有现成答案,一切从零开始。谢仁军和团队广泛收集资料制定技术措施。那段时间,他同时承担几个项目负责人,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他意识到,“科技创新总是在不断否定中前行,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要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从无到有,从0到1。17年艰辛跋涉,谢仁军带领团队最终成功发布我国海洋钻井技术领域首部ISO国际标准,这是中国海油在纯技术、算法模型领域走向国际化的一次重大突破。

  承担海上首个高温高压气田开发、首个超浅层大位移井、首个海外“三高”项目……作为敢为人先的中国海洋石油人,在前辈先驱们的指导下,谢仁军带领年轻的团队成功挑战海油钻完井领域一个又一个“首次”,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海油最年轻的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为创新突破一项项“卡脖子”前沿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强国青年科学家”们踔厉奋发,只争朝夕。

  显微镜下,一枚不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藏着一座神奇的超级城市,上亿个晶体管犹如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房屋,在数公里导线构成的街巷中拔地而起。集成电路又称芯片,在这方寸之间盖楼需千百道工序,独具匠“芯”才能拿下这超精细绝活儿。

  中国航天二院二十五所研究员、80后刘志哲就是一位与芯片共舞16年的“芯青年”。在他看来,小身躯大能量的芯片是“工业粮食”,倘若没有芯片,一切电子设备都将失去生命力。

  “左手提神饮料、右手眼药水,那段时间几乎24小时驻守在实验室,研发成功的那一刻热泪盈眶。”令刘志哲印象深刻的是,2013年他和团队成员成功研发一枚“中国芯”。那时正值中国微电子产业关键时期,系统芯片(SoC)的出现,掀起微电子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但我国SoC主要依赖于进口,陷入了“卡脖子”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阐释“卡脖子”风险,“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我们不可能一直用进口的SoC芯片。”被任命为该课题组组长的刘志哲一度陷入沉思。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刘志哲带领团队成功攻克技术难点,研制出的芯片不仅性能满足要求,更使系统的体积和功耗降低50%以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自主研发的核心电路在相应领域的应用开辟了道路,突破了国外封锁的技术壁垒。

  历时3年,研发出国内首次基于自主设计的低轨宽带卫星通信芯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款产品在无线通信、智慧农业等领域转化落地,用研发成果帮助传统产业转型提速……刘志哲带领团队研发的国产化芯片如雨后春笋,落地开花。“这辈子就想踏踏实实地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做一点事。”刘志哲实在地说。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获得者平均年龄38岁……他们集智攻关、锐意创新,面向国家紧迫需要,面向现实需求,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开辟高精尖科技前沿攻关新战场。

  80后科研工作者姚涛,30岁晋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6岁担任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姚涛与团队一起创新性地发展了一系列多环境多模态原位谱学实验方法,为解决能源材料的精准调控和复杂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平台。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陆路,长期致力于蛋白类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率先在国际上系统提出蛋白类“病毒失活剂”基础理论及形成独特技术体系。开展广谱抗病毒药物及通用疫苗的研究,探索有效抗病毒变异的防治新策略,并合作开发技术产品,有望应急应用于临床救治。

  以小我微光,聚星河万顷。一大批有志强国青年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他们正在科技创新路上,砥砺前行,奋力奔跑。(记者 先藕洁)

责任编辑:吕娅丹

(原标题:实现从0到1领跑:强国青年奔赴科技创新主战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