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23条新政,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多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任务
摘要:8月20日,上海举行临港新片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表示,上海近日出台3方面23条新任务举措,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跃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经过三载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一片生气勃勃、如火如荼的新临港已如旭日冉冉崛起。8月20日,上海举行临港新片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表示,上海近日出台3方面23条新任务举措,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跃上新台阶。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始终牢记嘱托,以“五个重要”为指引,紧扣“四个打造”的工作目标,兑现了“三年大变样”的承诺。区域产业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40%。2021年,前沿产业实现总规模近3400亿元。2022年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7%,为全市提振经济恢复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5项支持政策围绕提升创新型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包括提升高端制造业能级,加强国际氢能谷、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动力之源等重点园区建设;建设滴水湖AI创新港,培养AI创新生态;深化国际数据港建设,探索建设国家数据跨境流动试验示范区;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拓展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和功能平台布局临港新片区,推动一批科研院所、高校研究院、产学研转化平台、保税研发中心布局临港新片区。
8项支持政策围绕完善独立综合性城市功能体系。主要包括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临港集疏运中心、市域铁路南汇支线,加快启动建设小洋山北侧作业区相关工程、大芦线东延伸等项目;完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推动航空产业配套项目规划建设;建设临港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融合生长的未来数字孪生城;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城市,建设临港风光气储示范区;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打造上海产教融合示范区;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引进上海优质中医资源建设三级中医医院;打造大都市旅游目的地,支持临港新片区承办国际、国内文化节展和顶级赛事活动。
10项支持政策围绕优化区域发展要素供给。主要包括进一步优化人才落户政策,赋予临港新片区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重点扶持用人单位推荐权;推动技能劳动者在新片区高质量就业,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引进专属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人才子女就学服务,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提升人才管理工作政务服务效率,将“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服务人才范围从A类工作许可证扩大至B类;提高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人才工作生活便利性,外籍人才凭永久居留身份证在临港新片区定点医院享受网上挂号预约医疗等服务;完善“海外人才”服务体系,为重大项目建设紧缺急需“海外人才”提供出入境“绿色通道”服务;定向优化临港新片区人才购房政策;支持临港新片区重大项目建设融资机制创新,支持临港新片区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申报发行基础设施REITs;进一步加强临港新片区资源性指标统筹,以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为导向,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适度优化产业用地转让管理,符合条件的园区平台公司物业直接转让比例可适度上调。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叶霖霖表示,新片区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人才政策集聚度和显示度日益提升,各领域人才加快集聚的态势基本形成。今后,人社部门将更加聚焦人才、主动服务产业,强化新片区引才“磁吸效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更大力度支持新片区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层次人才需求,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集聚方面,坚持政策和服务并重。在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引进方面,坚持授权和扩围并行。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