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整治人居环境让乡村“美颜”常驻
摘要: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日,通渭陇阳镇水泉村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工作重点,组织志愿者对辖区内公路沿线、村组道路、房前屋后、河岸沟渠的生产生活垃圾、柴草土堆进行全面清理。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包雪瑞 魏佳慧 记者王斌报道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群众的期盼。只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民幸福指数提升了,才能让乡村振兴的内涵更实更美。
夏末时节,记者驱车从通渭县城向东北方向出发,不到10分钟的车程,便到达了通渭县陇阳镇水泉村。站在水泉村山梁上远眺,干净整洁的入村道路,天蓝地绿下的村庄让人仿佛置身于宫崎骏的动画世界。
“修剪后的路肩变得整洁又美观,居住环境变美了。”“比以前好很多,现在基本上看不到垃圾了,空气也好,住着很舒服。”当地群众对村里的蜕变连连称赞。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日,通渭陇阳镇水泉村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工作重点,组织志愿者对辖区内公路沿线、村组道路、房前屋后、河岸沟渠的生产生活垃圾、柴草土堆进行全面清理。
“乡村振兴,农村要美,首先我们就要整治好人居环境,让大家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通渭陇阳镇副镇长谢天瑞说道。
村美民富产业兴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如今,站在公路旁放眼望去,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而下,树木葱葱郁郁,村庄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可爱。常态化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形成改善人居环境的强大合力,让美好环境成为了乡村振兴最亮的底色。
通渭县义岗川镇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激活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打造红色品牌,修缮四岩山红军烈士陵园,修建红军广场、红军路、红军小巷、红军亭、红色主题餐馆、红色记忆展馆,改造镇区商户门头牌匾328户2680平方米,营造了干净整洁温馨的居住环境。
悠江村,曾经叫悠江铺,一个沉淀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美丽传说的村庄。这里是明朝工部尚书赵荣的故里,这里有通渭八景之一“悠江夜月”,这里有一条古老的金牛河穿村而过。走进悠江村,恬静而闲适的生活唤起了多少人的乡村记忆。
“这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纯净的让人想立马去看看。”“乡野田园,美的无与伦比。”近日,一些网友在看到悠江村的短视频后留言。网友们点赞的背后,是通渭义岗川镇近几年持续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让乡亲们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
“现在我们村里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自愿搞卫生,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村里真是大变样。”悠江村村民杨曾顺对记者说。
人居环境整治,群众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义岗川镇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动员村民开展村庄绿化、庄屋净化、院落美化,绿化村庄公共空间2300平方米。在17个行政村设立保洁公益岗位、配备垃圾箱和清运车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实现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理。
“经过持续的人居环境整治,各村由过去的脏乱差变为现在的白净美,为群众打造了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乡风淳朴和谐的生态村庄。”通渭县义岗川镇副镇长王彦强如是说。
截至目前,义岗川镇累计改造户厕2074座,农村卫生户厕改造覆盖面达到57.5%。坚持凡危必拆、逢乱必治,紧盯危旧房、空心房、茅草堆、残垣断壁全面“清零”底线,累计拆除危旧房64座、残垣断壁1200米、清理积存生活垃圾1500余吨、规整秸秆柴草及生产资料32处。
全域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美颜”常驻,把乡村振兴的底色擦得更加靓丽、耀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