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种的水稻开始收割啦!预计最高亩产达700斤
摘要:7月22日,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的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内,约14亩鱼塘种稻试验示范基地喜迎丰收,预估最高亩产可达700斤。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蔡勇跃、聂金秀、记者罗勉报道 7月22日,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的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内,约14亩鱼塘种稻试验示范基地喜迎丰收,预估最高亩产可达700斤。
据了解,水稻是广东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700万亩,粮食产量1280万吨,但粮食自给率较低。另一方面,广东水产养殖面积大,全省淡水养殖面积465万亩。此次试验示范的技术专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钟旭华说,从目前试验示范来看,我们在鱼塘上种植的10个水稻品种中,粤泰油占、黄广油占这两个品种在产量方面表现较好。
今年春耕时节,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开展鱼塘种稻相关技术研究。谈及鱼塘种稻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的好处,钟旭华认为,从理论上看,鱼塘种稻兼备经济、社会、生态多种效益:经济收益体现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田地与水资源,实现鱼与水稻互利共生,从而降低肥料使用量,提高水稻产量;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能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效益体现在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尾水处理难题,如塘面的稻能吸收利用鱼塘中的氮、磷等元素,水中的鱼类可吃掉危害水稻健康的杂草,起到净化水质、减少稻田养分流失作用。
“我们发现,通过鱼养稻、稻养鱼,成活率更高,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刘胜敏介绍,通常1两重的澳洲淡水小龙虾需要养殖3个半月,塘面种上水稻后,只要2个半月就到了1两至1两半。“如鱼塘种稻综合种养模式试验成功,将可一次性解决粮食增产、鱼塘回填复耕、养殖尾水处理三大难题。”
当前鱼塘种稻农业模式还存在种植成本高、养殖品种与养殖密度有待优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仍缺乏等诸多难题。钟旭华表示,未来要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配套,研发适宜于广东的鱼塘种稻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形成独具广东特色的鱼塘种稻高产高效技术体系,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广东提出今年晚季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市等珠三角9市开展扩大试点工作,计划分两年共增加15万亩鱼塘水稻种植。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