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业就业双驱联动
摘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就业政策。大学生创业往往具有“倍增效应”:毕业生创办新企业,可创造新的岗位,除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外,还可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本报记者 | 付朝欢
2021年,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王嘉慧本科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深造,在校双创办和一家孵化器公司顶岗实习后,找到了职业发展方向:在大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搭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的桥梁。目前,她带领的项目已经释放68个全职和120余个兼职岗位。
不同于王嘉慧,今年即将毕业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赵一燃走的是科技创业的路线。他进一步拓展VR安全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将该技术运用于心理学领域,创立一家VR治疗心理疾病的公司。不到半年时间,公司已实现盈利,预计今年7月毕业后公司将有全职员工16人。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就业政策。大学生创业往往具有“倍增效应”:毕业生创办新企业,可创造新的岗位,除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外,还可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其实,对于大学生创业,社会上不乏担忧的声音。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只有极少数的新创企业创新含量高、存活时间长。对此,业内专家认为,高校的创业带动就业,应立足于教育,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学生就业创业螺旋式上升。
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四川大学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长期以来,四川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坚持专创深度融合,通过龙头企业人才、课程、命题、资金、平台“五进校”,通过校企结对方式拓展产教融合双创教育新模式。
例如,四川大学同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移动等10家企业类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结对,通过互聘导师、联合开课,共建研发基地、成果转化中心、学生实践基地,合作举办双创赛事、孵化项目等,推动校企合作由“主动脉驱动”向“毛细管渗透”转型。
四川大学双创办专职副主任吴迪告诉记者,四川大学构建了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者等2000多人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这在国内高校中也是规模最大的。每年开展千余次的创业集训营、私董会等项目辅导对接活动,把老师科技成果应用作为实践项目,以校外创新要素引领双创项目萌芽壮大。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大学将“企业命题、高校揭榜”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发榜揭榜从“尝新式探索”向“主业态推进”转型。首创“企业命题组”,在企业双创示范基地里广泛征集项目需求,引导师生“应需研发”。2021年以来,78家企业命题223个,72个师生团队“揭榜”申报,33个项目立项。
此外,还通过“创响中国”“校企行”等国家级平台推送双创项目进入专业孵化器;通过向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推荐创新创业项目每年百余项次,全面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并带动就业。
为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四川大学开拓挖掘就业岗位,创业就业工作从“跟进式服务”向“主动型带动”转型。一方面,积极邀请企业进校招聘。2021年以来,举办现场宣讲和空中宣讲60余场,及时发布线上招聘信息,累计覆盖学生4万余人次。联合企业申请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探索校企在实习就业领域深度合作。
另一方面,深挖内部潜力,增效拓岗。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每年新增入驻大学生创业项目10余项,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在校生实习100多人。成立扶贫帮困创业平台“融乐坊”,为身体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支持。进一步实施短期助理聘用制度,开放助理管理和助理研究岗位400余个。
据了解,2022年以来,四川大学新创造就业岗位2458个。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