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海燕: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建设规划重点方向
摘要:随后,江海燕教授介绍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活力研究的三个新趋势。第一,新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线上虚拟空间,而线上-线下交互影响将会深刻改变城市活力的格局和构建方式。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6月15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广东省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城市观察》杂志社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第十一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红楼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广州绿色发展与空间活力提升”。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教授江海燕提出,在存量发展和气候变化双约束背景下,绿色高质量发展导向的城市空间活力提升是国内外各大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重点方向。
随后,江海燕教授介绍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活力研究的三个新趋势。第一,新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线上虚拟空间,而线上-线下交互影响将会深刻改变城市活力的格局和构建方式。第二,新的“空间-人群-行为”作用逻辑,新技术建构了数字技术场所营造的规则及虚实社交机制,“趣圈”社交将推动扁平化、离散化和非层级化活力空间结构的形成。第三,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城市活力测度提供了新途径,大小数据结合的研究方法为精准导向的城市设计和城市空间优化建立了新的逻辑支撑和科学依据。
通过采集表征实体活力的POI点数据和表征虚拟活力的网红打卡点数据,总结出广州城市虚实活力空间格局的特征。首先,广州城市虚实活力空间格局总体上表现出类似的特征,中心城区的越秀、海珠、天河、荔湾四区具有较高的实体活力和虚拟活力;外围区域的从化、增城、花都、南沙四区整体城市活力较低;位于中心城区和外围地区之间的番禺、白云、黄埔三区的城市整体活力则介于二者之间。其次,广州城市活力总体上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高活力区存在空间聚集现象,且城市实体活力空间的聚集程度远高于城市虚拟活力空间。
江海燕依据抖音打卡对活力空间格局的影响,将城市活力空间分为三类:传统活力衰退空间、传统活力增强空间以及新型网红空间。研究发现,传统活力增强空间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及其毗邻区域,并且在外围地区呈现多中心集聚特征;传统活力衰退空间主要位于中心城区边缘及外围地区,其中以传统商业设施的空间活力衰退最为显著;新型网红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因其受区位影响较小,这类空间总体上呈“散点式”“离散型”的分布特征。综合来看,广州的总体活力空间呈现“一核四轴多心”的结构。
此外,抖音打卡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存在差异化影响。移动短视频能有效促进新型网红景点的产生,提升休闲娱乐类空间和运动健身类空间的活力,但对美食类空间未产生明显影响,而商业购物空间则在移动短视频时代整体衰落和部分分化。
江海燕强调,第一,城市的虚实活力在空间的总体格局上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活力递减的圈层结构,说明实体空间依然是支撑虚拟空间运行的基础。第二,传统活力增强的空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新型网红空间则较为分散。第三,移动短视频对不同类型空间的活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这些研究结论对我们提升城市的活力有三方面的启示。首先,无论移动短视频如何发展,人的活动总是离不开实体物质空间的支撑,线上的打卡量最终还是要依托线下的实体空间来承接,因此,应重视实体空间,着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其次,对于设施密度较低的外围地区而言,提高城市活力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打造新型网红空间,二是以点带面重点打造特色功能区,提升城市活力集聚水平。最后,不同的空间类型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充分利用短视频的引流作用,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和复合化的服务场景。 结合以上研究和广州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背景,江海燕教授提出了四个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第一,“运动+科技”的EOD模式,即是耦合城市发展与休闲运动的生态建设模式;第二,结合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发展“生态+知识”的价值转化模式;第三,“生态+农业”的价值转化模式,建设农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第四,“生态+文体”的价值转化模式,打造主题园区和文化综合体。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