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亮点纷呈
摘要:南沙湿地,候鸟天堂。广州南沙湿地公园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出海口候鸟的适宜生境,目前已成为国际水鸟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片区。
——完善法律法规,筑牢法制屏障
广州市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广州市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广州市流溪河流域管理规定》《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广州市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试行)》《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广州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条例》《广州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2020~2035年)》等多个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规、文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加强就地保护,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大行动,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89个,面积约11万公顷,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系统性保护,提升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
——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绿地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保障,改善与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连接对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市肺”白云山,既是广州市生态城市的形象代表,又是广州城市生态资源、动植物等的基因库,共有植物1054种,森林植被群系23个,国家级及省级珍稀濒危植物有23种。
近年来广州市进一步实施了“野生动物进城工程”“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等保护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松鼠等小动物在这里“安家落户”,“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在内的众多鸟类前来“安营扎寨”、繁衍生息。
——摸清家底,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
广州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于2004~2007年期间开展的第一论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市共有3516种维管束植物,其中1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57种陆生脊椎动物,53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第二轮调查工作于2017年开展,目前还未完成。
——加强鸟类保护,建设珠三角“鸟类天堂”
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2020年,广东省林业局正式印发《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0~2025年)》,作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节点,广州是重要的候鸟中转站,也是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珠湿地,城市“绿心”。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坚持“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修复建设湿地生态,现已成为粤港澳鸟类生态走廊的重要节点,鸟类从72种增加到180种,被誉为城市高密度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范例。
南沙湿地,候鸟天堂。广州南沙湿地公园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出海口候鸟的适宜生境,目前已成为国际水鸟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片区。
流花湖公园,招鸟基地。自1981年被定为招鸟基地以来,广州流花湖公园内的鹭岛成功招引和集居了大量的国家保护野生鸟类,如灰鹭、白鹭、金丝燕、红嘴相思、斑鸠、白头翁等,并以留鸟居多。
——扩大科普宣传,齐心共创未来
广州市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森林文化周等特殊时间节点,依托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社区等生态科普教育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绿色生态意识,调动市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资料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汇总提供)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