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要实现“1+1+1>3”
摘要:当下,无论是“双减”政策,还是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施行等,如何实现教育“1+1+1>3”的效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作共育,缺一不可。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邵鹏璐
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时空的分化与功能定位的不同,导致在三者衔接中存在薄弱环节。如何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有机衔接,亟须引起重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此前,《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也曾提出,“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也被写入今年开始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
家庭教育是守护孩子的第一道防线。“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了,与家长接触的时间变长了。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国许多地方陆续推出家长居家办公、学生居家学习举措。亲子时光陡然增加,“教育”向家庭倾斜,却让部分家长犯了“难”。据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显示,50%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多数父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过于关注孩子学习,缺乏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和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培养。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内容,将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受疫情影响,在北京一些学校的居家学习指南中,除了学科类的课程,已为孩子们安排了家务劳动的学习内容,比如要学会洗袜子等小件物品,学会扫地、擦桌子等。不少家长走出忽视家庭劳动教育的误区,与孩子一起动手做家务,收获了家庭欢乐,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言传身教,学校因地制宜,社会做好保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各方共同努力,将是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的前提。
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同心同向,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学校教育是核心,孩子绝大部分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是在学校教育中完成的;社会教育是依托,通过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引领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服务。
当下,无论是“双减”政策,还是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施行等,如何实现教育“1+1+1>3”的效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作共育,缺一不可。三者有机衔接有助于促进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促使学校加强自我管理,形成现代学校制度,也能使社会给孩子教育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