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政协委员张军延:在非遗保护传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非遗更多的精神内涵、精神价值。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也成为各级各类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朱向羽 齐英杰 记者梁喜俊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历史发展中的文明积淀,也是至今活跃在我们现实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社会实践、精神体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非遗更多的精神内涵、精神价值。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也成为各级各类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
内蒙古政协委员、内蒙古艺术研究院(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科科长张军延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采访时介绍,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内蒙古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国家级项目98项(106处),传承人82位;自治区级项目487项(146项扩展,820处),传承人1087位;盟市级项目2004项(138项扩展),传承人3364人;旗县级项目3694项(20项展扩),级传承人5863人。
张军延表示,目前,内蒙古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就文化类型数量比来看,还不够均衡。表现在: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均为游牧文化类型的少数民族项目;而已公布的国家级项目、传承人中,少数民族占比86%和89%;自治区级项目、传承人中,这一比例均为81%,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和支持。而另一方面,无论从人口数量比,还是文化资源丰富度来看,反映农耕文化、融合型文化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数量明显不足,比例失衡。表明在非遗保护中,平等交融、文明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待加强。
为此,张军延委员建议:
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提高对非遗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传承中华文明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非遗重要性。各级政府及非遗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好2021年党和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挖掘和展示非遗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中,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调查、申报评定、考核评估等过程中,重点关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名录体系建设方面做好宏观布局,逐步达到中华民族多种文化形态数量比例的平衡发展。
三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非遗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为我区的非遗保护实践提供政策依据和学术支撑。
四是在非遗融入生活中,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管部门要增强责任感,让非遗体现时代价值,融入现实生活,在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五是在非遗保护宣传推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传播途径,用非遗事实说话,讲好内蒙古故事,不断夯实各民族交融互鉴、多元一体的文化基础,共同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