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江山万里情
摘要:脱贫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成为静乐县的当务之急。无论是鹅城镇杨家湾村45岁的武迎芳,还是丰润镇李家庄村70岁的高锁拴,或是神峪沟乡神峪沟村38岁的李变英,说起“庭院经济”,个个喜笑颜开。
王丑龙 刘娟娟
“把垃圾杂物清理出去,重新进行了装点,县里资助了红砖栅栏,免费提供了菜秧苗子。你看看,院子干净整洁漂亮了,长出的菜也能换成钱了。”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段家寨乡木瓜山村村民王好俊开心地说。暖阳冬日,王好俊的家,红砖铺径,木栅围栏,三分大的院子布置得井井有条,像小花园一样漂亮。
静乐县委书记王昕(前排左三)调研庭院经济。
静乐县委副书记、县长宣文晓(左三)实地督查特色产业发展。
静乐县藜麦种植基地。
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
作为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静乐县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谋篇布局衔接乡村振兴,加强林、果、花、草技术应用,将发展“庭院经济”作为稳定脱贫的“助推器”,激活乡村经济的“新引擎”,让方寸小院寸土生金。王好俊便是受益者。
静乐,古称鹅城,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太原、忻州一小时经济圈,素有“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之称,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藜麦之乡”“中国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等“国”字号县域名片。
中共静乐县委书记王昕介绍,近年来,他们立足当地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旅游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太原后花园、忻州特色县、乡村桥头堡”的战略定位,走好工业新型化、农业特色化、旅游全域化、产城融合化、环境生态化、社会文明化的发展路径,建设产业振兴、生态宜居、文旅康养、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崭新静乐,取得显著成就。
绿水青山惠民生
静乐县地处汾河上游,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作为山西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吕梁山片区集中扶持县,一度被贴上“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标签。如何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硬仗?静乐县的主政者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生态振兴、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生活成本高、支出高、收入低——这是山西大学驻庆鲁村第一书记刘英刚驻村时了解的情况。“农作物亩产低,过去为增加产量盲目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县里决定对庆鲁沟进行重新规划。”
委托山西省林科院、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制定规划、出谋划策,是静乐县实施庆鲁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第一步。按照“退人、退村、退耕”的要求,该县对6个村308户832人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并在搬迁村优先布局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光伏扶贫项目。
对于这样的实施方案带来的益处,静乐县委副书记、县长宣文晓不知道在心里算了多少回的账:6个村的1.12万亩耕地全部退耕,按每亩补贴1500元计算,每年户均增收8380元;8个村的荒山全部造林绿化,已完成13261亩,通过造林专业合作社又带动15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种植沙棘、杏树等经济林,5年后进入盛果期每年能人均增收3100元;聘用生态公益林管护员19名,每年劳务收入人均能增加7474元。
“除了这些,还有产业发展带来的收入。比如岩子村发展的养驴产业,庆鲁村发展的小杂粮加工产业。还有覆盖8个村的光伏电站,共带动了144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宣文晓说。
通过数年努力,2019年,这条沟域里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据了解,待庆鲁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后,流域内森林覆盖率将由3.5%提高到63.2%,庆鲁沟由水土流失区变为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为全县35条整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示范引领。
同时,以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为抓手,静乐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扎实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途径,先后完成汾河上游两岸荒山造林绿化重点工程30万亩、汾河县城段综合治理、碾河水景公园改造,致力打造风神山和泉庄流域两处1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生态林区以及王端庄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走出一条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立县之路。
如今,鹅城大地群山为篱,植被丰茂,生态环境良好,年均负氧离子浓度为1426个/立方厘米,其中适游期4~9月负氧离子月平均浓度为1567个/立方厘米,县城内12个公园星罗棋布,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10.6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234.22公顷,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健身康养、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明确定位谋发展
“近年来,静乐县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脱贫攻坚,全县19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静乐县委书记王昕自豪地说。
“太原后花园、忻州特色县、乡村桥头堡是静乐县的3大定位。”望着眼前风景俊美的农家小院,王昕说,“我们将农家小院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大局中,提出‘五个一’模式,就是全域发展‘一块菜地、一片果林、一窝家鸡、一间客房、一桌土饭’,唤醒广大农村沉睡的,也是农民手中宝贵的闲置资源,让毛细血管活力充沛。小小院落串联起来,就是动力强劲的假日经济、后备厢经济。”
脱贫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成为静乐县的当务之急。无论是鹅城镇杨家湾村45岁的武迎芳,还是丰润镇李家庄村70岁的高锁拴,或是神峪沟乡神峪沟村38岁的李变英,说起“庭院经济”,个个喜笑颜开。
按照规划,静乐将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促进休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发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式旅游设施农业。其中,以“出景观,见效快”为原则先期种植杏树4500株,打造“一片果林”示范村;以户为单位种植西红柿、黄瓜、豆角等品种,全面发展“一块菜地”;在全县12个乡镇,以户为单位全面发展“一窝家鸡”。首期打造200~400户示范户,并对200~400户农家院子进行评选,首期示范户发放“最美静乐院子”奖牌,每户补助5000元。
“发展‘庭院经济’可以说是人人能参与,户户得实惠。”静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郝丽军表示,到目前为止,县财政共拿出710万元,在全县12个乡镇221个行政村全部开展,户覆盖率达74.3%,平均每户投资695元,1万余常住户户均0.38亩菜地,种植品种主要为西红柿、黄瓜、豆角等。
“庭院经济”“一块菜地”,能够实现蔬菜的精细化管理,松土、除草、补施农家有机肥,在提升产量的同时实现了品质的提升。下一步,该县将重点开发“静乐小院”App、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定期线上推送宣传文案、图片、视频等,同时线下配合开展静乐农产品巡展活动,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构建项目新布局
一条生产线上黄澄澄的小米正在被脱壳、筛选,分装进包装盒中;另一条生产线旁,工人们正在对加工出来的藜麦质量进行检查……时至严冬,但一走进忻州市静乐县衡达涌金物流园区的农产品生产车间里,却看到一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衡达涌金物流园区是一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园区内既有静乐县永仓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这类专注于农产品种植的公司,又有山西北麦食品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这类致力于加工“山西好粮油”的示范企业,还有山西聪莹有机肥研发有限公司这样致力于技术开发的科技型公司。打造集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新格局,是静乐县立足项目建设、发挥区域优势、提升产业品质、打造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路径的新尝试。
近年来,静乐县不断聚焦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在完善项目配套政策的同时,切实推动上马能落地、有发展、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具体实施中,该县一方面强化领导“包干”,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工作机制,做好常态化入企服务;另一方面,根据项目需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项目服务,“有求必应”,从上至下层层压实责任,要求服务单位编制好相应手册,提供有及时“点对点”的服务。
同时,这个县大力培强优势产业:一是继续推进煤炭工业“减优绿”发展,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和现代化矿井建设步伐,静安煤业开工建设、金能煤业进入联合试运转,有效推动了大远、晋北、天安、汾源等企业释放优质产能,稳定全县煤炭工业适度增长,并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洗选行业产业优化升级和规范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二是聚焦继续抓好光伏、风能、煤层气、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三是大力发展陶瓷建材、铝材加工、服装加工等现代制造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聚力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该县以现代生活需求服务为导向,依托交通优势,完善仓储物流园基础设施,着力打通城乡物流双向通道,逐步完善县乡村3级物流体系,全面推行线上线下新型商业模式,积极发展智慧物流业和电子商务产业,促进农副产品网上销售;同时,推动传统服务业提质升级,发展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特色餐饮、健康养老、家政服务、装修装饰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高品质、多样化的服务业品牌。
融合文旅产业。坚持旅游全域化发展,持续提升天柱山景区品质,加快台骀景区、游客中心、影剧院项目建设,规划实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山水相间、空气清新、生态康养的城市旅游新格局;启动悬钟山4A景区创建,全面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生态小镇、特色小镇等建设,不断培育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新优势;精心打造风神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赵王古城、岑山书院以及汾河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塑造“游山西就是读历史”的“静乐品牌”。
“搭台铺路”引人才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静乐县在抓项目落地和县域经济发展中,首先注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该县加大了对从业人员和贫困群众的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本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技能型人力保障,切实走出一条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推动项目的新路子;同时,鼓励乡镇“能人”带动乡里乡亲,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项目落地、落户,凝聚起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
另外,静乐县统筹调动资源,扎实开展省校合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组长”的省校合作领导组和6个重点项目专项推进组,以建设“12大基地”为载体,完善政策制度,组建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压实责任,并由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出征,先后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对接交流,洽谈合作项目,努力使静乐成为高校人才成长的“培养皿”“集聚地”。
为打通人才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该县为实习实训大学生提供免费拎包入住的生活保障设施和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生活补贴,并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在创业资金、公共服务和平台等方面对创业大学生进行扶持;支持高校建设研发分平台,对高校设立的研发机构给予经费支持,根据需要给予事业编制支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吸纳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产业园、孵化园;聘请高校人才深入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帮助开展决策咨询、规划设计等活动;支持大学师生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为高校干部人才提供挂职锻炼岗位;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给予安家补助、子女就学、家属就业、住房医疗保障等“一条龙”服务。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要克服困难为人才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正如王昕所说,静乐县委县政府诚意满满,为广大高校学子搭好舞台,提供发展空间。
藜麦富民奏壮歌
静乐县有“中国藜麦之乡”美称,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品质量,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静乐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高位推动,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合作,逐步把藜麦产业打造成为该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在该县脱贫摘帽和助力乡村振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3月,静乐县政府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签署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建起“藜麦研发中心”,山西农业大学专家组进驻静乐,帮助解决藜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和难题;8月,山西省藜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山西省首届藜麦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静乐县举办,山西农业大学与静乐县政府共同成立了山西省藜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8年至今,静乐县每年都聘请山西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工作;2019年3月,静乐县政府为山西农业大学的8位农技专家颁发了聘书;2020年11月,静乐县与山西农业大学召开“校地共建”座谈会……藜麦新品种研发、产品加工、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县校合作模式在静乐越来越成熟。
在县校合作推动下,静乐藜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全县藜麦种植面积扩大到4.4万亩,带动1.3万人人均增收约800元;中国藜麦之乡产业园、藜麦新品种试验与展示基地、26个千亩优质藜麦种植示范推广基地落户静乐;与山西农谷稼祺种业有限公司签署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双方合作试种的“稼祺100”新品种大获成功,平均亩产251公斤,增产达66.7%。如今,藜麦产业已发展成为静乐县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开放包容的静乐、蓬勃向上的静乐、美丽宜居的静乐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本版图片由山西省静乐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