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惠和他的“玉米强国梦”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杨海燕 记者范纪安报道 2021年12月20日,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有幸在河南农业大学采访到了农业专家陈彦惠教授,并为他的事迹所感动。
“2017年和陈彦惠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相遇,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在陈教授的感召下,我放弃美国的高薪职位,选择回国深耕玉米新品种选育技术。”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苟明月说,“回到祖国,陈教授一直强调的是,要钻研真正卡脖子的问题。”
陈彦惠,河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让中国人饭碗装满优质的中国玉米,他从事教学科研36年,将全部心血与智慧倾洒于玉米育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6项,培育出的14个新品种在我国三大玉米产区推广8000多万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8项,育成玉米新品种16个,社会经济效益超85亿元。
下乡知青的经历,开启了陈彦惠研究玉米育种的道路。下乡第一年,生产队给社员每人发56斤小麦。第二年,生产队引进小麦新品种,社员们开始尝试自己种植,但由于当时大家都不懂种植知识,导致这一年颗粒无收。从此以后,陈彦惠便下定决心要学习农业相关知识。80年代初期,结束下乡任务的陈彦惠刚好赶上国家恢复高考,他也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考入河南农业大学。
考入“中国杂交玉米之父”吴绍骙的门下,让陈彦惠树立起了他的“玉米强国梦”。在河南农业大学就读本科期间,陈彦惠学习了吴绍骙教授倡导的推广品种间杂交种作为中国发展玉米品种优势的课程,让他看到了中国玉米品种选育强大的发展潜能。本科毕业后,他毅然考入吴绍骙教授门下,开始了钻研玉米品种选育的漫长道路。
为了实现“玉米强国梦”,陈彦惠教授用了将近40年一直在做三件事。一是玉米种子资源的创新和应用。品种是农业生产的芯片,种子资源是培育品种的源头。中国玉米种子资源长期以来依赖国外杂交种,缺少自己的知识产权,针对这个问题,1990年开始,陈彦惠及其团队开始培育自己的种子资源,这也是迄今为止一直在做的事情。二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众所周知,美国的玉米已经完成了全过程机械化,而选育出一个适应全程机收的玉米新品种,是实现“玉米强国梦”的途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机收问题,陈彦惠及其团队选育出的玉米品种豫单9953在郑单958机收基础上又实现了增产增效。三是培养玉米研究方向人才。作为河南农大的教授,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也是陈彦惠教授一直根植于心的事情。“一个严谨的慈父”是陈彦惠教授的学生同时也是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吴连成,对陈彦惠教授的评价。对待专业时十分严谨,在生活中又把学生当孩子一般爱护,以如此的专业和人格双重魅力,陈彦惠教授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同时吸引了许多人才加入其团队。
“培育出更加高产、高效、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玉米新品种,能够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才是真正的实现‘玉米强国梦’。”陈彦惠教授说。“我的‘玉米强国梦’还未实现,我们的育种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实现让每个中国人都吃饱饭的梦想,像陈彦惠一般的农业科研人员深耕几十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陈彦惠教授的“玉米强国梦”不再只是梦想,而是每个中国人都能为之骄傲和自豪的现实。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