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双减”之后,阅读教育应该如何创新? ——阅读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活动成功举办

2021-12-21 11:08 中国网
阅读教育 阅读素养

摘要:阅读和素养的关系、和学业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直接的,它可能是一座桥梁---也许通过阅读提升了品质,激发了兴趣,提升了专注力,丰富了思维的广度,通过品质提升了素养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阅读素养已经成为个人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阅读素养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曾指出:阅读素养是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

“双减”政策的落地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校内活动时间和家庭自主时间,也有更多可能的阅读机会和阅读时光。无论是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还是学校或社会机构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读什么”“用什么方式读”“通过阅读带给学生什么成长和收获”等问题都需要更迫切严肃的再定位与再思考。

12月18日,第六届教博会卫星会议系列在线活动如期举办。在主题为“阅读素养提升创新实践”的阅读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活动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潍坊市教科院课程研究科科长、高级教师孙俊勇,浙江省特级教师、谷里书院创办人张祖庆等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就中英双语阅读、数学阅读、语文阅读展开交流和探讨。

“致经典”双语诵读会:双语情境 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作了题为《“致经典”双语诵读会:文化传承课堂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张华介绍,在中国日报社的指导下,21世纪报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2017年起开始研发“致经典”双语诵读会项目。项目以“传承文化、传播中国、文明互鉴”为宗旨,创设双语情境,通过中英双语朗诵中华古典诗词和西方经典诗歌,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等特色学习方式,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增强Z世代中西文化互鉴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致经典”双语诵读会对于丰富中小学校园课堂文化,加强师生联系,陶冶师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培养爱国情操起到了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阅读,数学阅读作为学科阅读也备受关注。为什么要重视数学阅读?什么是数学阅读?如何选择、使用数学阅读材料?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数学阅读?如何做好数学阅读素养(能力)评价?数学阅读如何融入“双减”“课后”?

潍坊市教科院课程研究科科长、高级教师孙俊勇在本次展播活动上,作了题为《以数学阅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实践探索》的主题报告,从6个维度阐述了提升学生数学的关键能力: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表达交流的能力。

孙俊勇介绍了《数学阅读》项目。数学阅读,是指对数学材料进行数学化分析,即信息提取、转译、内化,形成并表达自己数学观点的过程,是数学教学重要的创新探索。孙俊勇认为,现在的教育价值观已从“知识传承”转向“核心素养”。“数学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适当的阅读材料,组织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让小学生换一种有趣的方式学数学,进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百班千人读写计划:以读写为主线构成学习共同体

在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下,如何让阅读教育更公平?在图书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高质量地开展阅读?如何燃起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推荐高质量的童书?如何开展班级读书会和整本书阅读活动?书香校园如何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省特级教师、谷里书院创办人张祖庆作了题为《百班千人读写计划:让每一间教室都透出阅读之光》的主题报告,介绍并分享了“百班千人读写计划”。

百班千人读写计划”是基于整本书共读的小学生读写活动,是以读写为主线构成的学习共同体。“读写计划”通过阅读活动串联起从语文名师到教育专家,从少儿作家到相关媒体的众多优质资源,活动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等。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老师阅读教学能力、改善学校和家庭阅读氛围。“读写计划”不取费用,还免费发放图书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2017年以来,已免费发放150万册《小学生假期生活手册》及手册包含的资源,影响了数百万学生。

嘉宾交流及点评

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唐彩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高中语文教研员王惠作为交流嘉宾,对发言嘉宾分享的项目经验做了精彩的点评。

唐彩斌说,张华老师分享的“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用双语传承中华文化的诵读活动,让他感觉特别震惊。张祖兴老师分享的“百班千人读写计划”,让每一间教室都透出阅读之光,充满书香,在一线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书香影响了千万人。

唐彩斌将致力于数学科普推广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给大家勉励的八个字“数学阅读,开卷有益”送给孙俊勇。他说,孙俊勇老师通过多年的研究,为大家指明了“阅读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唐彩斌从研究的角度和效果检测两方面解析了“数学阅读”项目。他说,孙俊勇老师分享的“数学研究”谈到了关于数学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类比了阅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延伸到讲故事、演戏剧中学习数学,给了他很多启事。唐彩斌同时提出建议,他说“数学阅读”可以再拓宽一些思路。比如说可以尝试演关于度量衡的发展,它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可以演圆周率的变化、演小数的产生。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演出,让孩子们更加贴近数学文化。

阅读和素养的关系、和学业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直接的,它可能是一座桥梁---也许通过阅读提升了品质,激发了兴趣,提升了专注力,丰富了思维的广度,通过品质提升了素养发展。

王惠对三位嘉宾分享的项目进行了交流与点评。

她说,“致经典”双语诵读会在文化认同和文明互鉴这一文化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致经典”双语诵读会,有三个关键词“经典”、“诵读”和“双语”,这三个词都特别美好。既能激活我们的感性的能力,又特别理性,能够引发我们的学理思考。

“经典”,它本身在承载和传播文化方面,就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经典”它又包含着人类共通的对于美好人性和美好社会,或者说对于真善美的共通的一种价值追求。从语言类的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说,“经典”往往也是原建构运用的典范文本,是富含语文的营养,体现语文素养的重要文本。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是全方位的。

“诵读”,首先是可以充分传达语言的声韵和音律之美。其次是可以引领诵读者和听者深入到文本情境当中去,感受形象和意境之美,思想和情感之美。正因为这样,它也是我们国家传统语文学习中极其有效的方式。

“双语”,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不同国家各领域的交通往来和文化的交互关系,是时代变化对青少年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她说,项目研究方用“致经典”来唤起青少年对经典礼敬之情和亲爱之意,建构起青少年和经典的交互关系,然后用双语去打破分科、学习的壁垒,用“诵读”来激活青少年对语言的敏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数学学科阅读”,它是基于阅读与素养之间的深刻关系,定位非常准确。通过教育学习中的真实问题和实际困难去推进研究,发力特别集中。王惠认为,该案例不仅是为数学学科,也为其他学科、其他区域都提供了实践范例。

王惠对“百班千人读写计划”进行了诠释,认为该项目通过活动的引领,提出了智慧众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是拉动阅读的社会效应和教育的力量。

“阅读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活动上呈现的3个阅读素养提升创新实践项目,为学校、教师、阅读推广机构和家长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案例,为更好的开展阅读教育和阅读推广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新的理念。 

责任编辑:宋璟

(原标题:“双减”之后,阅读教育应该如何创新?——阅读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活动成功举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