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守望一脉清流,打造幸福田园

2021-11-11 11:0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如今的桤木河,洁净优雅,曼妙多姿,不仅哺育灌溉着这方土地,更邀请着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中国经济导报 记者成静 “居住于院落之中,游憩于林盘绿洲,工作于地头田间”,川西林盘的生活是多少现代人的梦想。这种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环境可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极佳形态。如今,在四川省崇州市,建设“百个林盘”,打造一批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形成协同配合、差异发展的林盘经济生态圈成为了未来规划的一部分。在崇州桤木河生态湿地公园,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见到了这个蓝图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崇州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常敏。

常敏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桤木河全长40.8公里,流经崇州西部区域。2020年,崇州市桤木河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获批全国试点。崇州市以桤木河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努力把桤木河流域打造成为水美乡村群落、生态景观走廊、新兴产业集群、运动休闲场所,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生态之河、产业之河、文化之河、幸福之河。

水岸并治,还动物美丽家园

深秋时节,行走在桤木河生态湿地公园的小道上,两边错落有致的植物让人恍在画中游。一大片粉黛乱植草如粉色的烟雾,笼罩着水塘,引人驻足。“前几年,这里的白鹭已经特别少了,自从建了这片湿地,白鹭开始成群出现。而且,不仅有白鹭,还出现了大量鲤鱼、蛙类、乌龟等湿地动物。”常敏指着不远处正在嬉戏的一群白鹭说。

据常敏介绍,在治理桤木河的过程中,他们坚持系统思维,实现了“两个变革”。在治水思路方面,秉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摒弃了旧的治水思路,坚持综合施策、水岸并治。“过去是‘就水治水’,但是,水和岸应该是一体的。否则,河里的水再好,岸上仍然随意排放,或者岸上治理得再好,河里却污水横流,这都等于白治了。”常敏说。

在规划理念上,崇州市也实现了变革。崇州坚持“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的理念,通过高标准规划,重塑流域经济地理,编制了“一带三区”(桤木河生态景观带、上游山水古镇康养区、中游水润湿地慢城区、下游现代智慧田园区)水生态走廊乡村振兴示范片规划,依水就势规划建设绿道系统25.3公里、生态护坡45.5公里、生态缓冲带123公顷,生态湿地公园3个,覆盖沿线6个乡镇及街道。

“开门治水”,邀各方合力参与

要将规划落地,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在综合整治方面,崇州市实现了“三个创新”。

一是治理方式的创新。按照“生态治理+水质提升+排灌有序+智慧调蓄+乡村振兴”的理念,因地制宜制定多种治理措施。用格宾笼、砼砌石、松木桩等措施“治”好岸和坡;用巡河、整治、提升等方法“控”住污染源;用清、连、疏等手法“通”水系;用统筹项目、带动群众、撬动产业等“筑”好水景观。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建设“数智碧水”环境监控网络体系(水环境电子围栏),“提”水系治理实效。

二是资金筹措方式的创新。整合各项涉农涉水资金,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吸引社会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方参与。“通过政府总投资5亿元撬动桤木河沿线4个总投资160亿元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常敏表示,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三是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实现设计与施工紧密衔接,不断提高项目实施效率。“过去的水利工作主要集中在农田灌溉和防洪防汛方面。只要做好了这两项工作,就算交差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我认为不应该像过去一样关上门治水,而是应该坚持‘开门治水’的理念,调动各个部门的合力,治理水的各个方面。不但要保证水质达标,还要涉及水安全、水文化、水价值、水景观等。因此,要加强宣传,充分依靠群众,引入国有公司、社会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项目后期管理,探索形成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总而言之一句话:要综合施治。”常敏说。

因势利导,创“五星”人居环境

正是常敏口中的“综合施治”,让崇州市的治水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依托山水交融的自然本底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了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6大工程,配套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3大类20个项目。综合施治的结果就是:水“活”起来了、流域“绿”起来了、环境“美”起来了。

白头镇五星村有3066人,过去是个相对贫困村。经过一系列改建之后,五星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年收入达到3.76万元。

在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见到了该村的党委副书记、副主任,58岁的孙献中。他介绍说,过去的五星村,河道脏乱、杂草丛生。从2015年开始打造湿地公园之后,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整个区域成了禁养区,杜绝了养殖粪便直排污染。而且,加大力度落实巡河查河、督促问题整改。

谈起巡河,当了15年河长的孙献中说,这项工作马虎不得,每周巡河2~3次,每次不低于半个小时,要巡遍村域内3公里范围。“我们巡河手机上都有记录的,来不得半点敷衍。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就地解决。如今,村民们都已经形成了自觉性,没有人再随意向河里丢垃圾了。”

随着项目的推进,村里的3500多亩土地进行整理后都交给了土地合作社管理。这样就将农户家里的劳动力释放了出来,很多人可以外出打工赚钱。

更重要的是,现在,村里的环境生态良好,洁净优美,五星村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许多村民家里办起了民宿或者餐饮等旅游业务。“去年一年,我们的总收入达到了1000万元,利润有500多万元。”孙献中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在不久前,四川省第五届村长论坛兼首届县委书记峰会在五星村召开,美丽的五星村赢得了许多参会者的赞美。

五星村只是项目的一个缩影。常敏表示,在项目上,他们突出价值转化,构建了“五个场景”。

一是实现“一脉清流”。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生态供给,实现河道空间恢复率、岸坡稳定率、污水集中处置率、城乡生活供水保证率达100%,灌溉水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

二是串联“五大客厅”。坚持公园城市理念,以桤木河为脉,规划布局怀远藤编小镇、元通熊猫古镇、道明竹编小镇、白头慢享小镇和隆兴农科小镇等5个特色镇,加快推进水美乡村串珠成链。

三是建设“百个林盘”。坚持“百村百态”理念,深度挖掘水利文化,实施河岸文化景观提升项目,增强林盘功能、提升林盘品质,打造形成了一批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坚持以水兴业、以水聚人,秉持“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催生一个规上企业”理念,推动孙家轩·粟村、唐家林盘等项目建设,形成协同配合、差异发展的林盘经济生态圈。

四是呈现“千种奇遇”。依托特色小镇、川西林盘、天府绿道、湿地公园等空间载体,深度挖掘天府稻作文化、非遗文化、古镇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有机植入一批文创、音乐、运动、休闲等新消费场景,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生态廊道,形成桤木河流域“四季有景”“全时可游”的滨水景观。

五是打造“万亩良田”。依托整治后的桤木河流域,建设2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好水灌好田、好田出好米、好米滋润好生活”。提升都市农业功能区品质,塑造大田农业、社区微田园、立体农业等乡村农田景观,展现“景田修竹、共营共享”的田园生活。

如今的桤木河,洁净优雅,曼妙多姿,不仅哺育灌溉着这方土地,更邀请着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