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拿走悬在头上的利剑
摘要:另外,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设立这个主题的目的是要倡导全社会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儿童青少年创建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张树彬说。
浙江嘉兴,一群未成年人在参加青少年心理健康营地活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供图
中国经济导报 记者 成静 2020年,全球10~19岁的青少年总人口数超过12亿。据估算,他们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精神疾病。另据估算,全球每年有4.58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即每11分钟就有超过1人死于自杀。这触目惊心的数字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据了解,本期报告题为《心之所想:促进、保护和关爱儿童心理健康》,这是该报告有史以来首次审视心理健康问题,重点关注人生关键时刻影响心理健康的风险和保护因素。日前,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共同主办了一场促进、保护和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倡导活动,分享了《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相关内容,并重点探讨了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应对。
污名化是应对心理问题的一大障碍
“什么?他/她有抑郁症?会不会传染给我?他/她会不会有暴力倾向,伤害到我?”这是很多人在听到心理健康问题时常见的心理疑问。尽管人们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污名化的影子仍然难以摆脱。
《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指出,无论是否有意为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都会阻碍儿童青少年寻求治疗,限制他们成长、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协会的19岁学生王蕊在谈到心理健康问题污名化时说:“虽然只是一些想法,但是我觉得这些想法的存在就是一种污名化的表现。如果再思考一下的话,这些疑问大概率只是我们从一些戏剧化和极端化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到的,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以我觉得这些对心理健康的偏见与歧视其实来源于误解。这样的污名会阻碍儿童青少年寻求帮助,他们可能会因害怕被歧视而不敢诉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表示,“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障碍就是沉默和污名化,因此我们的宣传倡导需要打破现有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沉默,消除心理健康的污名化,增进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同时我们需要倾听青少年的心声,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倾听他们的解决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知名专家郑毅介绍了他们的另一项调查结果:在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类疾病的患病率达到17.5%,已经接近国际上较高水平。
要应对这样严重的情况,郑毅提出,需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并且通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最大限度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早期预防方面,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污名化和社会歧视。一些人出现了精神疾病却不敢就诊,最后导致病情严重,甚至自杀等悲剧。”郑毅说,其实很多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而且,很多精神心理障碍的防治结果甚至好于躯体疾病。但是由于目前资源浪费、病耻感、污名化等问题非常严重,所以要倡导心理健康行动。同时要培养心理科医生,还要通过多学科合作,把儿科和儿童保健等相关科室联合起来。
除此以外,郑毅还强调,儿童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可大大加强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预防。
王蕊也建议,学校可以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培训和辅导,还可以为愿意帮助他人的同学们提供资金与平台,充分利用同龄人之间的天然共情达到一种同辈互助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心理疾病,愿意理解他人的话,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就会慢慢消失。”
心理健康是一项基本的权利
《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指出,心理健康是一项基本权利,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全球目标至关重要。同时,与身体健康一样,心理健康应该被视作积极的因素,它是人类思考、感受、学习、工作、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对社区和世界做出贡献的能力基础,是个人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构建健康社区和健康国家的基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健康与发展处处长安诺认为,就像身体健康一样,心理健康也应该被视做一个健康的维度,这样才能构建更和谐的社会。所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区和整个社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要应对这些问题,安诺认为,需要作出努力的首先就是家庭。“父母的养育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许多照料者需要获得养育项目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承担这一关键角色,包括获得信息、指导以及经济和社会心理支持。”其次是儿童身边所居住的环境,包括他们的学校和同伴。青少年时期,大脑当中的神经原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他们的认知以及非认知功能产生巨大的变化。青少年所处的整个环境都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另外,同伴还有社区的其他居民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第三个层面就是一些社会性因素。
正如《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世界侧重于家庭和照护环境;儿童周围的世界则涉及学前教育机构、学校和社区的安全保障;更大范围的世界包括贫困、灾难、冲突和歧视等因素。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非常关注中国儿童的情况。芮心月表示,尽管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但是这一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还面临挑战,每一个国家的行动都相对滞后,中国也是一样。因此,现在还需要学习更多经验来保护儿童青少年。
芮心月表示,在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议题:一是需要采取集体行动,加大各方投入,开展有效沟通和协调。二是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征集更好的解决方案,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三是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最大程度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
应对心理问题,中国在行动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做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培育儿童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自尊自信的精神品质、乐观向上的生活目标都至关重要。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近年来做了大量相关的工作。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精神卫生处副处长张树彬介绍,我国自2013年开始实施的《精神卫生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学生开展心理援助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健康中国”行动,并制定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的疏导。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又成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这个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目前,中国在各个地方也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很多地方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的地区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筛查干预,以及多部门协作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另外,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设立这个主题的目的是要倡导全社会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儿童青少年创建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张树彬说。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