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31”到“双减”,教育高地经历了什么?
摘要: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探访了北京的教育“高地”——西城区,一些政策亲历者告诉了记者一年多来他们的切身经历。
“双减”政策减少了学生课外文化课培训,增加了素质培训。图为北京某学校的校外体育课堂。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成静
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推广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典型案例,重庆、江西、山东、北京、上海等地10个案例榜上有名。其中,北京市入选案例为西城区,典型做法为推行点“餐”到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具体而言,今年秋季开学后,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整合了12家校外资源,首批开设了200多个课后服务活动项目,并在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试点。“菜单”里的课程既有竹笛、中国舞等清新范儿的“爽口菜”,也有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等科技范儿的“创意菜”,还有朗诵、武术、剪纸等有滋有味的“传统菜”。
这“南北大菜”的背后,离不开两大政策的推动。2020年4月,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发布《关于西城区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自2020年7月31日后在西城区购房并取得房屋产权证书的家庭适龄子女申请入小学,以及2020年7月31日后户籍从北京市其他区迁入西城区的适龄儿童申请入小学时,将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坊间称此为“7·31”政策。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此谓“双减”政策。政策叠加,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带着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探访了北京的教育“高地”——西城区,一些政策亲历者告诉了记者一年多来他们的切身经历。
靴子落地打碎侥幸!
“7·31”政策一出,仿佛向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头,在北京沉寂了几年的楼市掀起轩然大波。一时间,房屋登记大厅人满为患,许多消息灵通人士赶在2020年7月31日之前,给娃“抢”下了一套学区房。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陈女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2020年7月31日之前,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斥资700多万元在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二区买了一套西师附小的学区房,顺利入驻西城区的教育“高地”——德胜学区。至于这套房子,陈女士告诉记者,是一套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破小”,每平方米价格在12万元左右。
还有一些“手慢”的家长,没有赶上2020年7月31日之前“下手”,但是仍然不死心。“中介对我说,尽管有‘7·31’政策,但是还是会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所以我想,买个离学校近的房子总应该没什么问题吧。”2020年12月,一位在西城区富国里小区看房的家长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据记者目测,从这位家长看的房子到“名小”黄城根小学,只有大概100米的距离。而彼时,朝阳区陈女士买的六铺炕二区的房子,价位已经飙升到每平方米14万元左右。“我们确实也有‘赌一把’的想法。就看明年‘7·31’政策出台后的第一次幼升小招生具体操作是什么样了。”这位家长说。
不仅是最火的学区,西城区普通学区房屋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西城区广外地区的一家房屋中介机构工作人员小吴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房价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以他所熟悉的广外街道某小区的一套两居室二手房为例,从去年10月份的800万元涨到了今年7月份的880万元。
那位想上黄城根小学的家长最终有没有“出手”,记者不得而知,但是今年“7·31”政策后第一次幼升小入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打碎了许多家长的侥幸心理。2020年7月31日之后买的房子,有的不能参与本学区派位,特别是西城区最火的德胜学区和月坛学区。也就是说,这两个学区附近的房子,只要房本的登记时间在2020年7月31日之后,孩子都不能在本学区上小学,而是被派位到其他学区的小学。而这些小学不但离家远,还很可能是人们所认为的“渣小”。
政策靴子落地,最火的学区房价有了松动的空间。特别是,有的买家交了定金,宁愿损失定金也不买房子了。更有的家长,高价买了房子,没过几个月就下跌了几十万元。
“7月份之后,房价又出现了‘掉头’的情况。之前880万元的房子到了9月份又回到了850万元左右。最重要的是,现在整个西城区都没啥房子。没人卖!”中介小吴说。
学区房走向终结?
“双减”当之无愧地成为2021年的一个高频高热词。其实,在政策正式出台之前,已有各种预兆。今年4月2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将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
8月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在国务院的严厉政策下,各地纷纷拿出实招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有的省份甚至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和扫黄扫黑等工作并行。一时间,校外培训机构噤若寒蝉,大的校外培训机构股价应声而落,小的培训机构则纷纷裁员。一位曾在北京市西城区某校外培训机构工作的老师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他是2年前入职这家机构的,当时承诺的月薪酬是1.5万元底薪加课时费提成。然而,“双减”政策出台后,到手的收入骤减到不到4000元。“在北京,4000元连租房都不够。很多同事已经走了,我也在想辙。”他黯然神伤地说。
今年上半年的新剧《小舍得》中就对校外培训机构和在这些机构中兼职老师的情况进行了“神预言”:个别公立学校的老师为了赚取外快,不得不乔装改扮,隐秘行事。而家长们也心知肚明,把孩子送到树林里、废车场进行补课。
“双减”之后,孩子的成绩怎么办?放学后孩子没人接怎么办?家长的焦虑重重叠叠。
好在,打击并不是目的。若只有打击,没有规范,“双减”政策再雷霆,也不过像一阵暴风刮过,很快就销声匿迹。“双减”之后紧接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让焦虑的家长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8月下旬以来,北京的各区陆续公布了首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就是已批准恢复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名单,并公示机构办学许可证号、监管账号等信息。除此以外,国家还对培训机构的收费进行了严格规定,严厉打击天价收费。家长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还好,我给孩子报的机构也在‘白名单’中。不在‘白名单’里的机构就比较麻烦了。家长还得找他们退款,另外再报其他机构。”北京市西城区一位家长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政策的靴子还在一个接一个落下。8月25日,北京市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
一位分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轮岗制”的关键在于“轮岗的范围有多大”“谁来轮岗”,以及“轮岗的周期有多长”。
根据本次新闻发布会释放的信息,教师轮岗制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任职满6年的校长和老师应当轮岗;第二,学区内轮岗全覆盖,着力推进跨学区交流轮岗;第三,干部教师的交流要以最基本的教育周期为单位,比如学期、学年等。
轮岗是否会成为“学区房”失效的最后一根稻草?对此,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作业改革、课后服务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都是由人来推进的,必须促进人员的这种流动和优质服务的整体提升。在这样的推进过程当中,家长对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肯定会影响到对学校的选择和对学区房的认定等,我相信肯定是带有化解作用的。但推进教师轮岗工作,更加着眼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更好地服务于孩子,自然会带来周边环境和资源的相应变化。”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