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步稳闯难关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攻坚克难侧记
摘要: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项目。项目复工后,摆在团队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工程始发井土建施工工期不足同类项目的70%,安全风险升高,组织难度加大。
骄阳似火,万木葱茏。千年运河畔,承担着新使命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勃。
深入城市副中心地下,中铁十四局集团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的地下穿越之旅正在进行。
翻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进场以来的建设“成绩单”,亮眼又夺目。北京市第一批率先实质性复工的单位;7.5个月完成基坑开挖,创国内同类型施工记录;荣获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大盾构建设者秉承着“实干”的工作作风,展现着铁军雄狮的风采,把勇争第一的领跑精神篆刻在首都大地。
首批复工,全力跑出“加速度”
时间倒回一年半前的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全国各地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刚刚进场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也按下了“暂停键”,投入到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之中。
“任务面前不讲条件、不找理由,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战役。”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北京东六环项目团队逆行而上,用行动诠释着央企担当。
大年初二,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全部返岗,其他人员通过多方协调,排除万难也踏上了返京路,不到一周就实现到岗率100%。
2月17日,项目部通过防疫复工联合验收,成为北京市第一批率先实质性复工的单位。
“防疫物资是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复工复产攻坚战的基础,为了保证充足的物资,大家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回忆起疫情防控初期,项目党支部书记陈爽依然记忆尤深,大家分工负责,有的人负责跑药店,有的人负责网上采购,还有的人就负责“找关系”。
“有个员工原来在青岛做医药销售,他就联系原单位采购了一批防疫物资。”陈爽说,为了拉回这些防疫物资,这位员工连夜开车去了青岛,拉上物资,在车内简单休息后又马不停蹄的返回项目。就是这样的“各显神通”,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初期,北京东六环项目筹集到了两万多个口罩、11个体外测温计、300升消毒液、50瓶洗手液等防疫物资,有力地保障了防疫物资供给。
物资够了,人员是个大难题。为了保证足够的工人,项目部定制了大巴车助力“一站式”返岗。“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大巴车上座率低于50%,人员要分散落座。”陈爽介绍说,针对确定返岗的人员,项目部要排查其身体状况和近15天的迁移史,在获得工人户籍所在地各级政府的放行批文后,项目部安排车辆把工人从乡村接到高速路入口集中登上大巴车返程。抵达项目部后,还要逐个登记信息、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
据悉,项目部先后通过“一站式”返岗的方式从浙江、山东、河南等地陆续接送150余名工人。
工人顺利返工只是第一步。“工程复工应该准备什么”“员工用餐采取什么形式”“现场施工有哪些细节要注意”……很多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问题,北京东六环项目部都作了安排。“从上班、开会,到吃饭、通勤,要把所有相关防疫措施都安排得明白妥当。”陈爽说。
“建筑工地人数众多且流动性较大,防疫工作非常艰巨。”项目安全部部长王鹏飞说,项目部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通过科学精准管控,严格落实工地封闭管理、进出登记+绿码通行、口罩佩戴、错峰就餐等措施,把疫情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项目安全生产平稳有序。
连闯关卡,创造施工新纪录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项目。项目复工后,摆在团队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工程始发井土建施工工期不足同类项目的70%,安全风险升高,组织难度加大。
要在如此紧张的施工工期下,高标准的完成施工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土建施工副经理顾传生说,“我们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预则立,所有的施工我们都会提前做好预案,并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调整方案。”
他们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强化风险管控,加大人力、物力资源投入等,在保证施工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土建施工关键线路得到有效把控,为盾构机组装提供了必要条件。
“为了保证现场施工工期,工序交叉不可避免,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理难度又进一步加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顾传生说。
为此,他们引入“5S”管理制度,从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考核与评价等环节,明晰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责任矩阵、总结与考核、及时检查、定期总结、不断提高,做到“工地管理工厂化,安全文明常态化”,全方位提高安全文明施工水平。
作为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体积庞大,宛如一条钢铁巨龙。为了让它顺利的深入地下,需要开挖一个长237米的基坑,基坑最深处接近30米,最宽处达到50米,足足要开挖出24万方土。
“如此大体量的土,无论是从开挖还是运土都是一道难题。”顾传生说,“而根据北京市环保要求,只能利用夜间的时间来进行运土。”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配足人力、物力,满负荷工作。”顾传生说,项目部配备了8台马头吊、20辆挖机进行挖土,人员、设备24小时作业,实现日均土方开挖量超过3000立方米;配备了40辆运土车,每晚出土量能够达到300车。
解决了挖土和运土的难题,项目部掀起了大干高潮,施工现场如火如荼。与施工现场的火热相对应的,是北京八月至十月的高温天气。
在进行主体施工时,时任总工程师的项目负责人孙旭涛需要带领技术人员对脚手架进行检查,每一模的布局孔距都不能楼下,密密麻麻的架子极难通过,他们总是爬上爬下、钻进转出、挨个检查,一模下来需要近2个小时,早已大汗淋漓。
“但那时候大家心里想的并不是天气多么热、今天多么辛苦,而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立足本职工作,站好每一班岗。”孙旭涛说。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从3月25日首幅地连墙下井施工,到11月11日最后一块顶板浇筑完成,北京东六环项目仅用时7.5个月就完成了平常需要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工期,创造了国内同类型工程施工新纪录。
再次攻坚,“京华号”顺利入地
2020年11月29日,拆解后的“京华号”盾构机经过20多天的水陆联运,经长沙港、张家港、太重码头抵达了北京。号角已然吹响,盾构机始发前最后的攻坚战开始了。
这台最大开挖直径达到16.07米的“京华号”盾构机,整机长150米,重达4300吨,由近万个零部件组成。北京东六环项目建设团队需要在始发井土建施工继续进行的同时,在有限的场地内完成盾构机组装。
“因为盾构机的独特性,组装时需要非常大的场地。一般来说,土建施工结束后,才会进行盾构机组装工作。”盾构副经理孙长松说,北京东六环是他参加的第三个项目,土建施工和盾构机组装同步进行是他第一次遇见。
同步施工,对场地协调、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项目部优化施工方案,先后召开了10多次专题会议,制定修改了10余份场地布置图,最终实现了盾构机预组装与土建施工的同步进行。
如果说,北京的夏天让人感受到了炙烤,那冬天则让孙长松感受到了凛冽。“组装盾构机盾体部分的时候,夜晚的温度低至零下10度,寒潮来袭时,夜间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23摄氏度。北风一吹,那冷都能沁到心脾。”
面对疫情防控和寒冷天气的双重考验,项目部结合生产实际统筹安排,提前部署,及时调整施工进度,采取了多项措施。为工人发放加厚棉服、棉鞋、防冻手套帽子,切实做好一线工人防寒保暖工作。同时加大现场安全质量生产巡查,明确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和质量管理死角“零容忍”,立查立改,使质量管理做到“零缺位”。
北风呼啸的深夜,盾构始发井下依旧灯火通明。在混凝土浇筑工作面、箱涵存放厂、焊接区域都搭设了保温棚,内部放置了暖风机、保温板,确保工程质量。“为了及时对已施工的工程采取防护措施,我们提前采购了工业盐、防火保温被、塑料布等防冻物资,确保工程建设工期、质量、安全,全面实现预期目标。”物资部部长盖立斌说道。
在科学周密的安排部署下,盾构机始发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2020年12月19日,盾构机刀盘下井组装,孙长松和同事们在吊装现场激动的挥舞起了旗帜。
一路走来,勇做盾构先锋的北京东六环项目,发扬着“敢为人先、勇往直前、善为善成”的大盾构精神,在城市副中心的地下生存扎根,他们一往无前,他们攻坚克难,他们终将开花结果。(李桂香 宗悦)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