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青春”

2021-09-10 15:29 中国发展网
“京华号”盾构机 盾构机

摘要:“‘京华号’盾构机包含大量用电设备,电压等级高、用电量大,因此,需要引入专用线缆,架设110Kv高压电缆塔,并通过变压器、开闭器等设备送至盾构机来满足施工需要。”张凯介绍道。

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30米,伴随着阵阵轰鸣声,“京华号”盾构机正慢慢向前掘进,机体内,操作人员、拼装人员、维保人员各司其职,保障着“钢铁巨龙”正常运转。

时间倒回到一年半前,在凛冽的寒风中,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盾构团队跑步进场,将“中铁十四局大盾构”的品牌插在了城市副中心的土地之上。

7.5个月完成土建施工,创造了国内同类型工程施工新纪录;80天完成24万方土方开挖,创造了业内最快开挖记录……一路领跑的成绩单之后,是一个个奋力奔跑的青春身影。

有事,找张凯

在工程建设中,许多工作都需要及时有效的协调,或与政府、路政、居委会等,从而实现工程的顺利运转,张凯就负责这样的工作。作为已参加工作十余年的老员工,张凯早已练就了样样精通的十八般武艺,“有事,找张凯”也已成为他的一张名片。

2019年底,项目刚一进场,就遭遇“拦路虎”,各方关系生疏、树木伐移未审批、施工图纸未下发、资金高度紧张……“其中,最棘手的工作要数树木伐移和现场平整,施工现场征地面积达6万多平米,包含树木3000余棵,面积广且伐树极其困难。”项目党支部书记陈爽说,“关键时刻,张凯带人顶了上去。”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尽早拿到审批,张凯和同事一起跑通州区园林绿化局,跑断腿、磨破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动与业主单位一起形成合力,在通州区建委、通州区园林局、宋庄镇政府的协调下,顺利办理树木伐移手续,拿到项目施工用地审批。

同时,他通过不断与外部单位协调,依法合规地迅速推进大临、试验室、钢筋加工场建设,以及各种手续报批、测量放样、试验建设及认证等工作,为项目全面实现施工大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4月初,项目临建完成,员工们搬进了崭新的办公楼和宿舍,现场施工也如火如荼。

“‘京华号’盾构机包含大量用电设备,电压等级高、用电量大,因此,需要引入专用线缆,架设110Kv高压电缆塔,并通过变压器、开闭器等设备送至盾构机来满足施工需要。”张凯介绍道。

2020年3月初,“新冠肺炎疫情”还在神州大地肆虐,张凯就已经带领人员与相关单位一起,实地勘查现场、查阅周边电源供应、研究供电方案,2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先后20余次现场调查,确定了10余版研讨方案,经过综合权衡,最终确定了符合项目需求的供电方案。

面对疫情反弹、作业场地有限、地下管线复杂、穿越铁路道路手续繁琐、大风暴雨极端天气干扰等不利因素,张凯牵头联合施工单位超前筹划、科学部署、安全统筹、精心组织、高效调度,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节日不放假、风雨不停工。终于,座座铁塔拔地而起、过路顶管一往无前、空中线缆驰骋穿梭、临时变电站建设热火朝天。110kV变电站正式供电,为“京华号”盾构机开启了7.4公里的地下穿越之旅奠定了基础。

“工程施工过程中,总会面临许多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原则,灵活应用。”张凯说,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弄清问题的“因”。“因”明了,“果”才能结好。“因”明了,心中才有数,问题协调起来才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老黄牛安吉超

翻开安吉超的工作简历,不难发现,这是一位“老专家”,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已经参与了四个项目的盾构机维保工作,如今,更是成为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的“专属医生”。

“人实在、肯吃苦,业务精、敢担当,关键时刻冲得上,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同事们眼中,“老专家”安吉超身上有许多标签,是一名实实在在的“老黄牛”。

“老黄牛”安吉超出生于89年,虽然刚过而立之年,却比同龄人多了几分稳重,每天在机器轰鸣、密集狭小的空间穿梭攀爬,与液压管路、水气管等打交道,他的一身衣服总是满是油渍、泥浆。

“作为我们的直属领导,他从来不做甩手掌柜,无论什么事情都习惯于自己动手。”机电部长刘其成说,大到大型机械的调配,小到盖雨布、搬方木,安吉超总是和大家一起来做,并细致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去年9月,“京华号”盾构机开始进场组装,安吉超就带着3名老员工、10余名新学员开始忙碌起来。他需要根据盾构机下井组装顺序协调机械、车辆进场时间,同装机队伍协调各个工作面所需物资,还要盯控组装安全、质量、进度。

“150米长的盾构机,仅是零部件就近万个,最大的部件重达520吨。”安吉超说,每一个配件的进场时间、进场顺序、存放位置都需要提前考虑,“车跑快了,配件到了就没场地卸车,车来晚了,所需配件无法补到位,就会影响装机。”

安吉超带着团队直接扑在了工地,作息时间也是根据现场进度来定,在施工现场一待就是十五六个小时,他的足迹遍布了工地的各个角落,运动步数每天都以两三万步高居榜首。

“在我们这一队里,我算是年纪最大的了,比他们干的项目多,遇见的事情也多些,我多操操心,也是应该的。”安吉超总是笑说,他从不吝啬与同事和年轻人分享工作经验,总是耐心地讲解机械设备管理和故障排除方法,加深他们对机械设备的熟悉程度,提高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大盾构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我也希望自己能尽一份力,帮助他们快快成长,多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盾构机一旦开始掘进,最好的状态就是勇往直前,“专属医生”就是要维修保养盾构机,确保盾构机身体健康。如今,随着“京华号”盾构机的向前掘进,安吉超更加忙碌了,每当对讲机响起,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成为工人心中的“及时雨”。

“把工作干好,比什么都重要。”安吉超说。伴随着“京华号”盾构机的稳步向前掘进,他每天行走在地下,发挥着甘于奉献的“老黄牛”精神,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能文能武的孙长松

“他是一个全才。”在北京东六环项目,每当与人聊起孙长松,大家都会由衷的感叹,这位90后盾构副经理,虽然参加工作只有5年,但凭借着既能开盾构机又能编制施工方案的全技能,成为项目部有名的“文武双全”机长。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已经是孙长松参与的第三个大盾构项目,此前,他已经先后驾驶着“楚天号”和“卓越号”盾构机先后穿越了长江。“楚天号”盾构机施工的武汉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拿下了“鲁班奖”,“卓越号”盾构机施工的苏通GIL综合管廊,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廊”,钱七虎院士称赞其为行业标杆工程。

“我们拥有最先进的利器、最强大的团队,任何困难都必能克服。”身怀显著“战功”,驾驶代表中国制造最高水平的“京华号”穿越北京城市副中心,孙长松自然是信心百倍。

但“京华号”作为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设计理念更为先进,在原有常规盾构机的基础上,增加包括刀盘设计、同步双液注浆系统等在内的许多创新技术。孙长松和他的团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京华号”磨合的过程自然并不轻松。

针对这些创新设计理念,孙长松带领施工管理人员加强自身学习,结合制造厂家的现场指导和技术交底,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不断提高与设备的磨合度,提高使用熟练程度。“我们还根据东六环项目的实际情况,对盾构机进行了一些改造,以使它与隧道的掘进更加的契合。”孙长松说。

如今,“京华号”盾构机与机长们的磨合度越来越好,目前已走过最近艰难的始发试掘进阶段,逐渐步入正轨,各项参数正常。

如果说,盾构机驾驶是“武”力,方案编写就是“文”才。凡事预则立,在各个工序施工之前,进行施工方案的编制,是一项必要的程序,方案包含各个方面的协调与筹划,囊括了工序施工的各个环节。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能文能武”非常难得。因为方案的编制,既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保施工过程中可操作、可实现,还要说明工序标准、质量验收环节以及各项保障措施,对个人业务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孙长松就是其中的一把好手。项目开工一年多以来,他参与了项目三分之二的施工方案编写工作,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专项方案,他更是其中的主力军。他编写的《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盾构施工筹划及风险控制方案》,在今年还受到了钱七虎院士的肯定。

“能文能武”的孙长松每天心心念念的就是盾构机。“如今,他心中、脑中整天想的都是工地,连做梦都是盾构机,我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我的情敌竟然变成了一台重四千多吨的盾构机。”孙长松的妻子笑称,有一天夜晚睡觉后,他说起了梦话,在梦中,不停的催促着妻子赶紧去盾构机上检查油缸压力,还对妻子擅自离岗进行了批评。

其实,翻开北京东六环项目的花名册,不难发现,如同张凯、安吉超、孙长松这样的年轻员工占了绝大多数,每天一身泥土的王虎然、坚守原则的周国栋……他们栉风沐雨向上生长,却又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向下扎根,把最青春澎湃的力量奉献给了致力于穿越“江河湖海城”的大盾构事业,在“创造人类梦想奇迹”的筑梦路上一路前行。(李桂香 宗悦)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