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桑蚕经济论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示范模式
摘要:坚持产业振兴,巩固拓展扶贫成果。践行让农民富裕的初心,把饲料桑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项目,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公司+基地”“桑光互补”等多种模式,打造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巩固拓展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农村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洽棠
近日,第二届桑蚕经济论坛以视频方式举行,主会场设在北京,并在各主办单位及会(成)员单位设立分会场。本届论坛,由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会同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人民网强国论坛、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等八家单位共同举办。
本届论坛主题是“今天的饲料、明天的食品” ,把饲料桑产业放在双循环的大格局中进行研讨,赋予促进内循环增长的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饲料桑产业科技开发及综合利用创新成果显著,发现和开发了桑树的多种用途和价值,饲料桑产业链基本形成。各地的饲料桑产业实践探索表明,这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饲草种植-水肥协作-饲料加工-高效养殖-精深加工”的循环协调发展,系统地解决了粮食种植、饲料生产、畜牧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草畜失衡、“人畜争粮争地”等突出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推进防沙治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主席朱保成在演讲时指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因时而变,正在形成内外两个循环,以内循环为主的格局。在这样的情势下,发展桑蚕产业应首先厘清四个关系,既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的关系;粮食安全与饲料安全的关系;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在厘清四个关系的前提下,桑蚕产业同仁应着力通过发展蛋白桑替代饲料粮来确保粮安天下,树立大粮食观和大食物观,拓展植物蛋白质饲用原料来源,培育饲料桑生态产业链。
为推进饲料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示范模式,论坛发出五条倡议:
一,坚持生态优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饲料桑融入“国土绿化行动”,培育适应不同地域的品种,开展生态桑园创建活动,形成一批面积在万亩以上的饲料桑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推进北方生态脆弱区饲料桑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对饲料桑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坚持三产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饲料桑产业模式,以饲料桑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工作方向,推动种苗繁育、标准种植、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企业多维度广泛合作。通过完善订单协作、股份合作、链式延伸等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创新链联通、价值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农桑产业新体系。
三,坚持政策创新,构建专项引导基金。加大对桑蚕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和支撑产业创新。在重点区域选育推广优质高产、抗病抗逆饲料桑品种,形成保、育、繁、推紧密衔接的发展格局。创造性落实饲料桑规模化种植基地用水、用电优惠措施和补贴政策,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方式匹配多样化金融产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饲料桑产业投资基金和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推进在友好国家建立饲料桑种植示范园,纳入境外替代种养殖目录。
四,坚持价值提升,实施品牌培育战略。围绕国办和六部门文件的要求,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为全国畜牧业发达地区提供以桑代粮的经验样本。通过制定标准、培育品牌提升整体形象,促进饲料桑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规范饲料桑从业者生产行为,提高饲料桑市场竞争能力。
五,坚持产业振兴,巩固拓展扶贫成果。践行让农民富裕的初心,把饲料桑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项目,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公司+基地”“桑光互补”等多种模式,打造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巩固拓展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农村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