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报“踹门查补课”!校外培训机构未来路在何方
摘要:7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宗明义地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可以说,这份“双减”政策的目标对象是非常明确了。
中国发展网讯
近日,一条“教师在补课过程中被踹门、掐脖”的视频在网络上受到关注并被疯狂转发,引起热议。
8月6日上午,官方通报了此事!
根据通报我们可以看出,破门而入的是防疫人员,并非教育部门,因其严重违反含山县疫情期间暂停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的相关规定,已责令其立即关闭并接受处理。
对于“破门而入”这种方式,小编还是持保留态度。实际上,与其说是“破门而入”被关注,小编觉得,更多还是因为事关教培机构。我们本周的“每周发展观察”栏目,也来再次探讨一下最近很热的“双减”政策和教培产业。
8月5日凌晨1点的北京学而思总部大楼灯火通明。有人说,他们在里面自查整改,也有人说大家在商量未来的转型之路。
图片来源:某育儿群
盛夏很热,但教培机构很冷。在上半年各式各样的猜测、教培机构反反复复的说辞之后,靴子终于落地。
7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宗明义地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可以说,这份“双减”政策的目标对象是非常明确了。
从几年前的香饽饽行业,到如今的政策重点规范对象,校外教培机构何以走到今天?其下一步的转型之路该怎么走?中国发展网小编今天尝试捋一捋。
让孩子们竞争起来的教培业,最终在自己的竞争中失控
回顾校外培训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留学教父”俞敏洪了。1991年初,俞敏洪还在北大任教,由于不满足于大学教师待遇,他在外办起了托福班,但是在那个明令禁止大学教师在外教学的年代,俞敏洪最终因一纸通告“被迫”脱下长衫,成为了一个教育培训圈的全职创业人。
俞敏洪讲课的老照片,换一个地方,俞老师还是俞老师。图片来源:网络
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新东方的崛起,是教培行业的一个现象级事件。实际上,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那批教育机构,如学大教育、学而思(如今的好未来)等,基本上都出现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
这一时期,教培行业的兴起,可能部分来源于校内减负后的“主动捡漏”。
1955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此后至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减负政策,进入21世纪,频次日益密集。从最开始的控制上课、学习时间和减少作业,到后来对入学、考试和评价方式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校内减负确实卓有成效,但这也给校外机构创造了机会。有家长表示,以往发布的政策主要是针对校内课业,很多政策针对公职教师和学校,而这恰恰使得留给教培机构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大。“学生课业压力依然不小”,但是主要来源从课堂上转到了课外。
同时,接手需求的教培行业也带走了一部分优秀公职教师队伍。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增长,同期教师工资实际上出现了相对下降。
2018年,瓦尔基教育基金会GEMS发布了一份名为“全球教师地位指数(Global Teacher Status Index)”的报告书,对21个国家教师的社会地位、年薪等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教师社会地位在全球排名中位居榜首,81%的中国受访者认同尊师重教理念,但是,中国教师的薪资水平却排名全球倒数第二,仅高于埃及教师。不少人表示,尊师重教更应该关注教师待遇。
图片来源:全球教师地位指数报告书
特别是面对房价压力以及教培机构宣传的“更少课时”“更大收益”的诱惑,不少公职教师选择去校外兼职,成为教培机构师资的供应方。一些机构宣传海报上的“当家名师”竟是昔日某重点中学经验丰富的公职教师。当公职教师改变了初心开始逐利,也就意味着市场开始恶化。
同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是学龄人口。
图片来源:教育部
可以看到,教培行业兴起的21世纪初期,学龄人口数量基本上保持在1亿人左右,此后持续下降,到2007年跌破1亿,2013年则达到一个低谷。
如果说教培行业的兴起和壮大是由于学龄儿童数量攀升带来的需求增加,那么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情况正在渐渐发生变化:一边是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供给,另一边是面向这个行业的需求人口在下降,结果就是红利日渐缩小,竞争逐渐加大。而此时的企业,内部有嗷嗷待哺的就业人口、外部有急功近利的资本裹挟,行业面临着不仅要持续挖掘存量,而且要开拓新的赛道的难题。
事情开始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贩卖焦虑成为教培企业商机
来看一个北京现任二年级小学生家长的感受:
与小学里前几届家长交流后发现,他们的孩子,如果学奥数,大概率是从三四年级左右开始的;
然后寻思自家读二年级的孩子,好像一年级就开始上数学思维课了;
再然后和后来者交流,发现现在幼儿园的娃娃们,已经在学火花思维;
长叹一口气后看看上海的闺蜜,发现人家一两岁的娃每天蹦着英语单词、唱着英语儿歌……
学得越来越早,已经成为常态,而且这是场很难停下来的赛跑,因为你只有一个娃,而培训机构说:“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没错,贩卖焦虑,就是教培机构最终选择的一招,很管用。原因至少有二:
1、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可以接受,失败无法承受
中国孩子,似乎生下来便被父母推着前行,去追赶与超越其他孩子。根据2017年汇丰银行发布的一份全球教育报告,在被问到“是否给孩子报名参加过私人培训辅导”时,平均63%的父母都表示有过。而中国家长的这一比例高达93%,位居所有国家之首。
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后,一方面投入相对集中了,参与教培的成本似乎可以接受了(如果孩子太多,那么考虑到投入成本可能一开始就放弃);另一方面,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培养不好,挫败感更强了。两方面因素下,很多家长愿意倾全家之力,撑起孩子的未来。
2、学龄孩子又多起来了,竞争又激烈起来了
伴随着上一批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孩子纷纷成为父母,我国迎来了一波生育小高潮,加上近年来二孩政策放开,学龄人口数量重新回到了“亿”时代。
2018年我国学龄儿童数量近十年来首次破亿。数据来源:教育部
总之,家长们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以及“愿投入、能投入、要投入”的状态,为教培行业贩卖焦虑提供了养分,而“以焦虑换业绩”的教培行业,也逐渐走上了歧路。
它们不是在回馈资本——比如2010年上市的学而思,2013年更名为好未来,2016年将业务范围扩展至-1至24岁;就是在寻求资本——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火花思维、VIPKID等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数学思维课、在线英语课等,疯狂营销皆是为了最终赴美上市。
此外,近年来由于竞争激烈、挣钱无所不用其极的问题也有所暴露。如虚构教师资质、执教履历,夸大培训效果、机构实力,捏造用户评价等情况层出不穷,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已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处以3650万元的顶格罚款。
“双减”政策下,我们都需要转型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文中就指出——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习政策教育教学秩序,社会反响强烈。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目前的“双减”,就是在致力于教育的归位。治理教培机构是系统的一部分,需要转型或回归的还有学校和家长。
培训机构的转型
有业内人士称,各大培训机构近两年来就在频繁裁员。《意见》出台后,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在内部双月直播会中坦承,“裁员是肯定会裁员的”。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7月30日晚间,高途发表了内部信,信中称“不少小伙伴将不得不离开”。
裁员的应激措施之后,更重要的是转型。对此,坊间有几种猜测:一是转型非学科类素质教育;二是转型成人教育;三是转型职业教育;四是转型高中教育;五是转型研学旅行;六是转型课后托管。
比如最容易想到的转型非学科教育。根据教育部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最新界定,非学科类教育包括: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此类校外培训将不受到影响。比如原先专注语文K12的豆神教育,推出了新品牌“豆神美育”,涵盖美育通识课、戏剧表演课、影视作品赏析(或美术作品赏析)课三类,正式向非学科类素质教育方向转型。
又如:转型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根据中国科学院此前发布的《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概况与特点分析》,总体而言,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数偏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成人教育相对薄弱,有较大的市场开发空间。而职业教育则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5月底,高途课堂成立了成人教育品牌“高途在线”,计划打造的课程体系包括考研、英语、财会、公考等。7月初,好未来推出了成人教育品牌“轻舟”,覆盖考研、语培、留学三个领域。
图表来源:中国科学院
此外,课后托管或是研学旅行也是比较应景的需求,前者有助于直接缓解家长接送压力,后者帮助孩子实现“百闻不如一见”的实景学习。
相比之下,转型高中教育难度略大、市场略小。
学校的转型
学校,正在重新正视家长们的需求,最直接的是课后托管和暑期托管的扩展。
上月,北京市教委要求全覆盖开展课后服务,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5天都要进行,同时保证时长,每天结束时间不早于17:30,下一步调整到18:00。课后服务内容也将在提供体育锻炼、综合素质拓展活动等基础上,增加答疑辅导和巩固提高的课业内容。而在此之前,北京一些小学低年级段放学时间早达下午3点,每周还有那么几天下午甚至没有任何课程——看似校内减了负,实则上班的家长们还要考虑孩子的去处,兜兜转转又去了教培机构,助长了其扩张。
此外,学校师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根据艾媒数据中心统示,即使是教育专业毕业生,也仅有20.4%的学生选择教师行业。
58同城发布的《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则显示了另一种看似矛盾但实则心酸的现象:想做教育的人并不少,少的是去公立学校做教育的。
报告中,教育培训行业位列第三,但就业增长主要来自“教辅及培训机构”、“幼儿与学前教育机构”的需求增长。可见,“双减”之前,教育培训行业已经成为了毕业生们的新宠。
之所以如此,经济诱惑仍是一个重要因素:
豆瓣上讨论的工资,教育培训行业的薪酬相对可观
因此,未来如何将更多优秀的人引向教师行业,以及目前校外培训机构1000万从业人员分流后是否会涌入私立学校造成其扩张并抬高学费,也值得深思。
家长的转型
此次“双减”之后,除了焦虑的机构,还有焦虑的家长。习惯了之前拼命学习、拼命竞争的模式,突然停下来并不容易。哪怕不必要的超前学习耗费了自己的精力、时间,但为了孩子,中国家长最不怕的就是自我牺牲。
2017年汇丰银行全球教育报告中还问了一个问题:“父母愿意为孩子做出哪些牺牲?”对此,中国香港(37%),中国台湾(34%)和中国大陆地区(33%)的父母最乐意为子女牺牲自我。即便如此,仍有59%的父母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图片来源:汇丰银行调查报告
所以,家长也需要学会自我和解。
日本临床心理学的开创者河合隼雄一生中给无数父母、孩子做过心理咨询,对教育和亲子关系有着深刻洞见。
对于超前教育,他认为,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比起学习,情感体验更重要。“有些父母让孩子很小就去学习、上课,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因为靠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来让自己安心很难,所以就只好去关注那些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其实,发育稍慢的孩子有很多。而且就算是发育很快的孩子,也有可能只是一开始快而已。从漫长的人生来看,孩子小时候发育得是快是慢,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如果在他追上来之前,父母就认为‘这孩子真没用’,那很可能就把孩子追上来的可能性毁掉了。”
对于重视排名,他说,如果你只看到“名次”,看不到“是什么样的孩子”,恐怕孩子的幸福将遥遥无期。“只做着所谓正确的事,就会让人想问:“你觉得有意思吗?”因为并没有“我在活着”的体验啊!这样的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做了别人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已。可这种评价的标准是存在于外界的,而不是内心。”
“试着做一回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事吧!”这句话,送给所有的父母和孩子…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唐雅丽 综合报道)
参考资料:
《全球教师地位指数》,瓦尔基教育基金会GEMS,2018年
《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58同城
《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2018年9月,习近平
《全球教育报告》,2017年,汇丰银行HSBC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河合隼雄
《严管之年,教培机构该何去何从?》,2021,托管事事通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