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注水”到“生态补水” 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还敦煌一弯明月
摘要:“如今的月牙泉,已经从初二、三削瘦的新月变成了初七、八丰满的弦月。平均水深已经达到了1.5米。”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质量安全与运行管理科科长李世珠告诉记者,正是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让月牙泉又重现昔日的风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成静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沙漠深处的月牙泉,因形似弦月而得名,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据专家考证,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因此,千年不干,烈风不掩。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敦煌生态渐趋恶化,林木死亡,绿洲萎缩,随着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月牙泉水位也急剧下降,最严重时甚至大面积干涸见底,平均深度不足一米,“月牙”面临消失的危险。
据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曾经用人工注水的方式对月牙泉实施了补水,但效果不甚理想,不但水位很快回落,而且新注入的水不能和泉水融合,变得浑浊甚至发臭。随着技术的进步,近3年来,当地根据月牙泉的自然成因对其实施了恢复补水工程。如今的月牙泉是否恢复了千年的风姿?当地的生态环境又恢复得如何?带着疑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走近月牙泉及其上游河道,对它的现状进行了探访。
站在不远处,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看到,月牙泉水质清澈、轮廓清晰,宛如一弯明月落入凡间大漠。“如今的月牙泉,已经从初二、三削瘦的新月变成了初七、八丰满的弦月。平均水深已经达到了1.5米。”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质量安全与运行管理科科长李世珠告诉记者,正是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让月牙泉又重现昔日的风采。
据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局长冯辉昌介绍,为遏制日益严峻的敦煌流域生态环境,确保国家西大门生态安全,2011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复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正是这一规划中的八大工程之一。
据李世珠介绍,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的总体布局是按照清洪分治理念,建起中隔堤,把原有河床按纵向一分为二,西侧为洪水河槽,东侧为渗水场。渗水场又用挡水坝和溢流堰分割成12个渗水池。至于渗水场选在河道的什么地方,也是很有讲究的。工程师们经过了3年的渗水实验,用同位素法测量,找到了对月牙泉补水最敏感的一段河道。只需要3~5天,这段河道里的水就能渗到月牙泉。而且,整个渗水场南北长5.8公里,东西宽150~380米,距离月牙泉直线距离为4.5~8.25公里,高程差在24~46米之间,地下水渗流补给条件非常好,符合月牙泉生成的自然条件。“我们通过还原月牙泉原始地下水补给环境,充分尊重月牙泉的自然属性,达到长期补给月牙泉不致枯竭的目的。”李世珠说。
沿着渗水场前行,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看到,大部分渗水池都是空的,但是个别有水的渗水池却是“坡上草青青,池中水粼粼”。对此,李世珠表示,因为现在是农业灌溉期,所以大部分渗水池中无水,有限的水资源被用于农田灌溉了。而如果到了八、九月份,这些渗水池都是满满的。除去农业灌溉和冬季以外,月牙泉渗水场的蓄水天数达到270天。随着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的进行,当地生态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去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天鹅和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鸟。有时甚至还有狐狸出没。”说到这里,李世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李世珠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在《规划》确定的八项工程实施完成后,月牙泉水深较现状有所提升,恢复到2米以上,呈月牙形状,满足自然生态景观要求。“现在水深只有1.5~1.6米,还没有达到约束性指标要求。主要原因是《规划》确定的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引哈济党’项目还未实施。”
据李世珠介绍,“引哈济党”工程是将苏干湖水系适度调水至党河水系,缓解敦煌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目前,该工程已经递交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等待国家批复。“希望这个工程能早日获批,工程实施之后,每年补给月牙泉的水将从目前的1450万立方米上升到4000万立方米。月牙泉的平均水深也将达到2米以上。”李世珠说。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