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因“网络安全”下架 给企业上了严肃一课
摘要:网络安全审查果断对滴滴进行处置,无疑是给蓬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打了一针清醒剂,给所有企业上了严肃一课,即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无小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中国发展网讯 上周互联网业界发生的最令人关注的事件,莫过于滴滴违规事件。7月9日,国家网信办宣布,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滴滴旗下25款APP下架,刚刚在美国低调上市的滴滴股价瞬间跳水。
滴滴遭遇今年以来最强监管让人感到突然,而其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全无其他公司敲钟鸣锣的热闹,如此与众不同的低调,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随后一连串事件,则让刻意低调的滴滴完全暴露在了公众面前。7月2日,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两日后,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滴滴出行”APP又在应用商店被下架。最后,则是滴滴旗下25款APP集体下架,遭到团灭。
全国各网约车平台订单量数据显示,2020年11月,共有8个平台月订单总量超过100万。其中,滴滴出行月订单量为5.62亿,其新推出的平台花小猪出行月订单量为320万,两者订单量合计占总订单量的90.58%。显然,在国内网约车出行市场,滴滴处于绝对的“领导者地位”。
而当下这位行业“领导者”所遭到的严厉监管,不敢说是“绝后”,但至少可以说是“空前”。也正是在此次事件中,一直被人忽略的“网络安全审查”规则开始为人们所重视,而实施已4年的《网络安全法》开始得到快速宣传普及。
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国家安全审查。2020年6月1日,《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开始实施,对审查程序作了详细规定。就在滴滴事件发生后的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新加的一条内容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滴滴此次在美上市的确有两个问题耐人寻味:
一是滴滴为什么要急着抢关键时间点赴美上市?6月10日(美国时间),滴滴向美国证券委员会递交招股书,申请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6月10日(北京时间),我国第一部关于数据安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公布,并将于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就是为了保护国家数据安全,给互联网公司“定规矩、划红线”。
二是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快批准滴滴在美上市?近几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国公司赴美上市人为设置障碍,常常以维护美国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为借口刁难中国企业。而滴滴此次在美上市却是一路顺风,6月10日正式申请在美上市,6月30日开始在纽交所交易,仅仅用了20天时间。
一方面是心急如焚地上市且如此顺利;另一方面又是上市成功后低调得甚至有些诡异,这种表现上的巨大反差,自然让人心生疑窦。
事实上,滴滴之所以冒险上市,背后关键还是资本在作祟。据报道,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至2018年时,已累计亏损达390亿元。其业务运营支出,占总流水的比例为21%,而当时滴滴对司机的抽成则为19%。果真如此的话,自然会入不敷出。然而在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却首次实现了盈利,净利润为8.37亿美元,招股书的数据由此也变得漂亮了。其原因就是大幅调高抽成比例,有的甚至达到30%之多……
在滴滴的外资股东享有多数股权后,滴滴对资本和利益的追求已经高过了一切,为抢先上市而铤而走险,就是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充分体现。
众所周知,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越来越多,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数据也日益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拥有的数据越多,就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分析用户的需求,开发更多的增值产品和服务。正是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企业要想方设法采集用户的数据信息。
虽然数据采集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但企业并不能因此任性妄为。
更重要的是,网络安全涉及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和安全,还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因此,网络安全须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企业不分大小,均要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依法维护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网络安全审查果断对滴滴进行处置,无疑是给蓬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打了一针清醒剂,给所有企业上了严肃一课,即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无小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而言,未来考虑境外上市,所关心的将不只是财务数据和市场风向,“网络安全”也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王晓涛)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