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甘肃武都:我们都是“新农人”
摘要:为了啃下物流行业最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到村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武都持续深化区、乡、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物流体系和网络体系,加强资金、人员支持,进一步完善乡村网点建设,不断提升电商和快递的高效融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石晨 记者王斌报道 “您好!这里是武都电商兰海高速武都服务区直播间。”随着主播宋春玉的开场白,新的一场直播带货开始了。
宋春玉是一名兰海高速武都服务区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在服务区旅游咨询中心和油橄榄体验中心向消费者介绍武都区美景、美食和武都橄榄油,直播带货只是她的兼职。宋春玉高兴地说:“通过直播,既对外宣传武都区农产品,又增加了收入,我很喜欢这份兼职工作。”而宋春玉的电商之路只是甘肃陇南武都区电商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3年12月26日,对于武都人来说,是打破武都境内无高速的破零时刻,历史记住了这一天。
这一天,国家高速公路网G75线——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陇南境内武(武都)罐(罐子沟)段正式通车,也是甘肃与四川首次实现高速连接,武都与四川广元、成都等地之间实现全程高速,为中国西北与西南之间开辟出一条新的高速通道。
长期以来,武都境内无高速、无铁路,国省道主干线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武都境内高山峻岭与深陷河谷错落相接,层层叠叠的山岭犹如屏障,将这里与外界隔绝开来。直线距离只有数十公里的两地,往往要绕着大山行数个小时。
“要想富先修路”为改变武都贫困落后的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武都区把发展交通事业放在重中之重,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全区进入了交通发展的快车道,不断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也托起了贫困群众的“小康梦”。
近年来,武都区将电商作为开启山大沟深“空间屏障”的“金钥匙”,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按照“生于大山、立于脱贫、成于创新、贵于化人”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群众收入,还打开了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开关”,倒逼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家住裕河镇孙家湾村的村民贾玉花通过一次偶尔的机会参加了武都区电商中心组织的电商直播带货培训,对直播带货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她便在家开始刻苦钻研直播技能。很快,她在抖音、快手平台上开始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裕河绿茶、土蜂蜜等系列农产品,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回头客”。
2020年3月经过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后,贾玉花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裕河茶妹”。如今她年收入超20万元,直播带货已成为她的新职业。同时,她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5%-10%收购价优先收购贫困户农特产品,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成为了全村人的“大功臣”。
如今的武都,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身成为“新农人”,透过“一块屏”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打包发货的全过程进行展示,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武都原生态农产品的“前世今生”。
而托起电商网络的,还有越来越便利的物流体系,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则成了托举强大物流体系的必备基础设施。一条条高速像一条条臂膀,托起“一块屏”,给一个个青年、一座座村庄、一块块区域带来改变。
为了啃下物流行业最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到村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武都持续深化区、乡、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物流体系和网络体系,加强资金、人员支持,进一步完善乡村网点建设,不断提升电商和快递的高效融合。
“我们现在开通了五条城乡货运班线,覆盖26个乡镇,实现了每个乡镇每天早上发车,晚上回来,12小时往返的模式,通过我们多渠道的带货,使企业降低了企业30%的仓储成本和20%的物流快递成本,而货物从区级仓储中心到乡镇、村级分发站点也实现当日达或者次日达,在提高配送时效的同时,破解了外来产品下行配送‘最后一公里’和农村产品上行外发‘最初一公里’的物流难题。”东盛易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牟春青说。
自深山中的武都与电商碰撞开始,经过一次次摸爬滚打、攻坚克难,这场“试水”已成长为互联网中搏击风浪的武都智慧、武都力量和武都模式。据统计,截止2020年武都区共开办网店2077家,实现电商交易总额约57.6亿元,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入驻商家396家,平台服务网店线上销售10亿元,培训电商人员58936人次。
未来的我们,沿着高速看武都不仅能看到沿途美丽风景,更能看到“新农人”们投身乡村振兴、在田间地头奋斗忙碌的风采,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家门口找到“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