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从“内卷”到“躺平”,还需要付出多少个3650万?
摘要:3650万元罚款之后,校外培训机构乱象能否令行禁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是目的还是手段?实际上,从去年关于内卷的讨论到最近对于躺平的自嘲,教育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审视。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综合报道 刘维
“100%来自母语为英语国家的外教老师,1对1欧美外教、100%欧美外教”
“超过85%的老师来自985、211大学”
“通过北京大学培训,10年专业1对1教学经验,累计辅导约30000小时,毕业班累计辅导约18000小时”
……
如果你是一个娃儿妈,上述话术,总有一款曾经轰炸过你,令你心动不已,但实际上,这些机构宣传的所谓“雄厚”师资,很可能只是为了让你“出资”。
6月1日,针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市场监管总局重拳出击,对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华尔街英语、哒哒英语、卓越、威学、明师、思考乐、邦德、蓝天、纳思书院等13家校外培训机构予以顶格罚款。加上前期公布的对作业帮、猿辅导的查处情况,此次重点检查已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处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3650万元罚款之后,校外培训机构乱象能否令行禁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是目的还是手段?实际上,从去年关于内卷的讨论到最近对于躺平的自嘲,教育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审视。
为何被处罚?虚构、夸大、诱导
此次被查处的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哪些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回应。
执法检查发现,15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存在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虚构教师资质、虚构执教履历、夸大培训效果、夸大机构实力、用户评价不真实等五种类型。我们来具体看看:
虚构教师资质。有8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虚构教师学历、教龄、荣誉等情况。
比如蓝天教育,宣传“教研团队超过85%的老师来自985、211大学”。事实上,该团队的121名老师中,来自985、211大学的仅有18人,所占比例不到15%。
比如新东方,其“名师风采”栏103名教师的教龄中76名教师的实际教龄与宣传不符,虚假宣传比例达到73.8%。
虚构执教履历。有9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虚构教师教培经验、授课时长、工作履历等情况。
比如纳思教育,宣称王某某、黄某某分别有24000小时和10000小时授课时长。然而,纳思教育内部数据显示两位老师的授课时长仅为13474小时和5376小时,不足宣传授课时长的60%。
比如精锐教育,在其公司官网以红色字体突出宣传周某某等7名老师“通过北京大学培训”,但事实上是培训机构自己委托北大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的定向线上培训,且培训时长仅为两天。
夸大培训效果。有7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虚构提分效果、夸大升学比例等情况。
比如思考乐,宣称其教学研发团队的老师“培养出数十名中考状元”“已向当地五所名校输送超过650名高端学员”,但无法提供相应材料证实上述宣传内容的真实性。
比如掌门1对1,在其官方App的宣传中含有“押中97道原题”“最后60天物化生提升50分、语数外提高70分”等内容,同样无法提供依据。
夸大机构实力。有6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虚构机构背景、夸大课程开办数量、虚构课程报名人数等情况。
比如明师,宣称自己为“首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教育机构”“2009年首家具保证性质的复读学校”。实际上,相关宣传内容均无法证明其真实性。
比如华尔街英语,在其微信公众号宣传中含有“24期《7天线上英语》学习营”“最后15个席位等你来抢”等内容,均为不实内容。
用户评价不真实。
比如,学而思在大众点评网页介绍中,有诸如“郭妈妈(北京家长):学而思培优最强大的地方,是允许家长旁听,随时退费、调班,家长很放心”“罗爸爸(上海家长):学而思培优的硬件开发很科学,真的特别棒!”实际上,郭妈妈、罗爸爸等家长及评论并不存在。
与此同时,价格欺诈问题突出。在本次检查中,除了蓝天教育和明师教育,其余13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存在价格欺诈行为,主要表现为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价,商家标注的所谓“原价”其实从未销售过,通过制造“优惠折价”诱导家长买单。
虚构原价。邦德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2020双12‘邦德大促’”活动的有关信息。活动标示“2节试听课+期末高分秘籍,原价430元,现价仅12元”。实际上,该补习套餐是专门为2020年“双12”推出的全新体验活动,其所谓的“原价”此前从未销售过。
虚假优惠折价。卓越教育在其官网选课中心页面以划线价2600元、划线价5250元分别作为数学培训班1和数学培训班3的被比较价格。然而,这两门课程的实际售价仅为1元,所谓的划线价并非真实、有依据。这些“优惠折价”看似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实惠,实际上是通过划线价和实际售价间的巨大利差,诱导大批家长去买单。
对于此次的顶格罚款,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陈志江回应称,市场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始终秉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和过罚相当的原则,处以顶格罚款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教育培训行业社会关注度高、顶格罚款的教育警示意义突出。
具体而言,被处罚的校外培训机构均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培训机构,有的开展线上教育,学生遍布全国;有的线下网点众多,学生动辄上万人。投诉举报较多,社会反映强烈,其违法行为损害了众多家长学生的合法权益,对社会危害较大。市场监管总局基于过罚相当的考虑,对培训机构处以顶格罚款。
陈志江强调,对校外培训机构是顶格罚款,但不是最严厉的处罚。罚款只是手段,整改规范才是目的。对于拒不整改、屡查屡犯、情节恶劣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可以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校外培训机构应当警钟长鸣,切实落实整改,不能再次触碰法律红线。
教育获得越来越容易,为何这届家长却越来越不满意?
时间往前推十余年,教育培训行业远不如今天发达,需求旺盛的苗头已经显现,供给却严重不足。
2005年,《经济日报》发布了一篇文章《教育培训业:蛋糕出炉,越做越大》。“出炉”一词,形象而直观地反映了当时教育培训行业的图景——初生牛犊、朝阳产业,需求强劲、供不应求。文中援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指出2004年子女教育消费首次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据估计,当时全国居民教育消费额每年约2500亿元。
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也是在那之后,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崛起,教育培训产业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
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报告说,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教育市场价值却只占2%。报告预测,在刚性需求之下,未来10年,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
越来越多的人在“看见”这块蛋糕,资本循味而来。差不多从那几年开始,教育与资本走得越来越近,纠葛越来越深。
2010年《中国教育报》上一篇文章如此描述当时的教育培训业融资盛况:
“今年8月以来,美国IPO市场因为中国公司的频频上市而热闹非凡。安博教育、环球雅思、学而思等多家中国教育培训机构先后密集赴美上市。9月以来,有15家公司在美递交IPO申请,其中7家来自中国,且这些公司的业绩均优于同期上市的美国公司。
2006年至今,已有新东方、学大教育等11家国内教育机构赴美上市,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形成了一个中国教育概念股板块。……”
2010年《中国教育报》一篇文章梳理的在美上市中国教育机构,其中不乏今天我们依然很熟悉的一些名字
此后,教育培训业一直奔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市场规模水涨船高,机构数量喷涌而出。特别是伴随着第三次婴儿潮一代进入生育高峰,以及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的陆续出台,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创下一个小高峰,教育培训产业链向早教持续延伸。资本逐利,做大做强者必须马不停蹄,不断找到下一个盈利点。
于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城市中,人们发现家附近的培训机构越开越多、越开越大,它们占据着黄金位置,一到晚上和周末便车水马龙,迎来送往全是在校外上着辅导班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在商场里,人丁最兴旺的地方,除了吃饭的必定就是培训的,且越来越多的新建商场选择引入教育培训机构,有的甚至能装满一个楼层,从素质教育到学科辅导,总有一款满足你。
看起来,教育培训日益丰富可选、便利可及,但奇怪的是,这届家长的不满意度却在提升。
从全国12315平台投诉举报情况看,近期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群众反映日益强烈。2020年全年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举报15.5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8.2%,在服务类投诉举报中排名第4。2021年第一季度,教育培训服务投诉举报达到4.71万件,同比增长65%,排名升至第3。可以看出,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痛点、堵点,而此次3650万元罚款,便是针对各类投诉对症下药后的当头棒喝。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应当从哪些方面落实整改,如何规范自身经营行为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副局长嵇小灵表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行政处罚决定,只是案件的终点,但更是规范整改的起点。校外培训机构应当以此为契机,树立对法律和市场的敬畏之心,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治理,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希望校外培训机构摒弃短视行为,要通过诚信经营,以师德、口碑以及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打造多方共赢的校外培训市场。
从内卷到躺平,教育的终点不是倦怠
如果说上述这种不满意只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等待行业洗牌、整合、规范之后便会有所缓解,那么另一种不满意,则更为隐蔽难察。
2020年,一场关于“内卷”的讨论,从高校圈迅速蔓延至社会各行各业,并入选了《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经网络流传,逐渐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是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对于教育的内卷,有人形象地用武林葵花宝典作比喻:
话糙理不糙,于是这届家长们恍然大悟:某种意义上,疯狂的校外培训就是那本《葵花宝典》,以学习之名裹挟着家长、孩子非自愿竞争,但最终结果其实是满员皆输。
这一过程中,便诞生了家长的另一种不满意——被迫焦虑。这种不满意,3650万元的顶格罚款可以缓解一部分,但如果机构制造的鸡娃氛围还在,如果你无法摆正对教育的心态,就无法从根本上排解。
“内卷”未平,“躺平”又起。仿佛是在回应内卷的鸡血沸腾,“躺平”一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不想再奋斗,只想躺平,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分析“躺平族”的兴起,《光明日报》分析称,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
小时候过度竞争——内卷,长大后过早倦怠——躺平,但教育本不该如此。
教育应该是参差多态、越学越明。小时候不是所有人都泡在基础学科里深度钻研,而是广泛探索世界,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长大后才能选择兴趣所向,并长久地保持奋斗的热情。
整改已经肉眼可见地在路上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谈到“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问题:“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在3月30日举行的首届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发展峰会上,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介绍,对于在线教育,政府政策基调已从“大力发展”转向“有序发展”,而且明确其根本属性为教育。
一个变化是: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二十八部门发布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则提出,有序发展在线教育。
刘林指出,政策逻辑出发点首先是惠民生、促公平,与基础教育高度关联的校外培训将重新定位于以公益为主,行业发展不能用市场规律取代教育规律,机构经营不能以互联网思维覆盖教育思维。制度环境变化将深度影响行业发展。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强调,“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