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马拉松之“跑”的“慢”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马拉松走热,爆发式增长背后也出现了替跑、伪造号码等不和谐声音,同时赛事补给不足、集体抄近路、骑共享单车,甚至有选手送医或是猝死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娜时花开
一场马拉松赛事,让21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日前举行的甘肃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出现的重大事故震惊全国。事后分析认为,悲剧的发生是众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如在最危险路段未设打卡点或补给点、突发恶劣天气、用来保暖的冲锋衣未作为必备装备……而更引起人们关注和热议的,则是我国马拉松赛事在近年来火热发展背后不断凸现的种种短板与不足。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体育产业被作为绿色产业进行扶持,身边跑“半马”“全马”的亲朋好友已屡见不鲜,“跑圈”日益壮大。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体旅融合发展。探索将体育旅游纳入旅游度假区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规范和引导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将登山、徒步、越野跑等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发展森林旅游的重要方向。
世界旅游组织(UNWTO)数据显示,体育旅游产业正在以每年14%的增长压过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很多体育休闲项目近年已实现爆发式增长。以马拉松为例,据中国马拉松博览会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2日,当年已举办的马拉松赛事(AB类赛事,路跑800人以上,越野300人以上)合计1072场,参加人次接近600万。
而与马拉松赛事的巨大市场形成反差的,却是产业链的不成熟。据腾讯新闻数据显示,国外马拉松赛事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核心的体育竞赛表演,即马拉松赛事;第二层的有体育用品销售、媒体、娱乐、培训博彩、医疗、旅游等;最外层是品牌经营、商业推广、咨询、公关、科研、建筑、房地产、会展等周边领域。完整产业链下,赛事收入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如电视版权、赞助商、票房以及赛事纪念品等。而在我国,马拉松赛事呈现出“政府牵头、官方主办、各单位协办、企业赞助”的特点,相关收入也主要集中在政府补助、报名费、赞助商赞助以及周边衍生品收入等方面。
与此同时,正处在“长个儿期”的马拉松赛事也在经历着“成长的烦恼”。近年来,随着马拉松走热,爆发式增长背后也出现了替跑、伪造号码等不和谐声音,同时赛事补给不足、集体抄近路、骑共享单车,甚至有选手送医或是猝死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对于赛事主办方地方政府而言,赛事在拉动地方餐饮、住宿、消费、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擦亮了名片。然而,举办赛事并非仅仅是划定几个比赛路段,做好封路及安保工作而已,更多是对地方产业发展远景规划及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考量,交通、气象、保障物资供应、医疗、应急处置等等缺一不可。各地办赛不应盲从,首先还需审视承办单位是否具备承办赛事的资格和能力,另外还需因地制宜,办出特色,以质量带动数量,办出口碑,通过高质量办赛激发马拉松产业潜能,实现地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马拉松赛事真应该在不停奔跑的路上“慢”下来,做些“慢”思考。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