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群“牛干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市场监管局驻村挂点帮扶记
摘要:西村村依山傍水,拥有水田2675亩,旱地595亩。但村里产业基础薄弱,村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想发展产业却苦于资金不够、项目不多。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撂荒的土地越来越多。
中国发展网讯 “我们村来了群‘牛干部’,他们就像一头头老黄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了村里的脱贫事业忙碌着。”日前,笔者走进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市场监管局挂点帮扶的袁州区西村镇西村村,提起该局26名驻村的帮扶干部,脱贫户周建云赞不绝口。
2019年3月,本在另一个村挂点帮扶的袁州区市场监管局26名党员干部,被紧急派往扶贫任务更繁重的西村村定点帮扶。两年来,他们走村入户,使“牛劲”、出“牛力”、做“牛事”,让这个小山村大变样,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使“牛劲”:抓党建筑堡垒,村部变强了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的建设,是村级发展的基础保障。
“在村委会就能代办残疾证,方便多了。”一到村里,脱贫户尹高生高兴地对笔者说。尹高生所说的正是该村党建“三化”建设的49项便民代办事项中的一项。
西村村经济薄弱,全村1316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79户。当时的西村村,村支部、村委会是一个“空壳”,办公场所是借用原来废弃的村里的小学,村办公室里空空荡荡,只有几个破旧的办公桌椅。
村部建设,是村支部和村委会阵地建设的基础保障。帮扶干部决定,先从村部建设抓起。他们按照袁州区基层党建“三化”建设的要求,带领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重点对村便民服务站、党员活动室进行科学布局,功能优化。把便民服务站调整到了村部的一楼,设置了服务窗口,明确了村干部职责,配齐了桌椅、电脑和空调等,方便群众办事。与此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对办公场所内部进行了装修,硬化了进村公路,整个村部面貌焕然一新。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干部。为解决村干部整体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等问题,帮扶干部一方面对三个老干部谈心谈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顺利退休;一方面选出三个年轻人充实到村干部队伍。
办公稳定了,人员齐全了。西村村的党员们感慨地说,村“两委”有了阵地,全村人有了“家”的感觉,村“两委”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变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更有了动力。
出“牛力”:积极走村入户,群众心暖了
宣传扶贫政策、介绍就业岗位、代办各种证照、维修危旧房屋、询问生活状况……该局26名帮扶干部每天穿梭在弯弯的村道上、农家的厅堂里,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
“最近身体还好么?按时吃药了么?”刚吃完早饭,帮扶干部鲍洪发就来到脱贫户尹斌法家里,关心地问起他的身体状况。尹斌法今年80岁,常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一干活就拼命喘气、不停咳嗽。家里的老伴74岁,几乎没有劳动能力,老两口以前住在一个破旧的砖木房里相依为命。随着年岁的增长,家里渐渐没了经济来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为了走进尹斌法的内心,鲍洪发刚到村里帮扶时,经常到他家走访,与他聊天交流,还主动帮助他申请了危房改造,打扫卫生,开发公益性岗位,提高低保标准等。家里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内心得到温暖的老两口,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随后,鲍洪发又到脱贫户周冬根家走访,了解他家最近的情况。
“鲍同志,快到屋里坐!”脱贫户周冬根正在与邻居们聊天,一见到鲍洪发,立马热情地招呼他进屋。55平方米的新房内,电视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各类生活用品收拾得整齐干净。眼前这样一个乐观热情的人,让人很难和一年前的周冬根联系到一起。
“周冬根是一个出了名的‘懒汉’,不出去务工赚钱,专靠政府的救济生活;家里也不收拾,第一次到他家时,屋里散发着一股臭味。”作为他的帮扶责任人,鲍洪发很是无奈。
周冬根是一名五保户,无儿无女,加上肢体残疾,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为了让他找到精神追求,积极面对生活,帮扶干部一边帮他申请危房改造政策,并进行无障碍改造;一边做他的思想工作,组织他参加剪发技能培训,还筹集资金专门在西村集镇租了一个小店供他从事理发经营。
“懒汉”有了新技能,每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周冬根的生活重现阳光,迎来了希望。
做”牛事”:争资金促项目,产业兴起了
西村村依山傍水,拥有水田2675亩,旱地595亩。但村里产业基础薄弱,村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想发展产业却苦于资金不够、项目不多。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撂荒的土地越来越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岂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一定要带着大家大干一场,帮扶干部一刻也不闲着。他们带领村“两委”把全村30个村小组都走了个遍,摸实情,挖潜能,找项目。经过努力,流转农田1500余亩,流转水库300余亩,每年可以给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的收入。
让资源变财富,还得从土地上做文章。很快一个“风水宝地”引起了帮扶干部的关注。经过驻村工作队集体讨论,他们动员村民组建袁州区西村镇村西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帮助合作社注册了“村西”种养殖类商标。通过合作社把贫困户组织起来,鼓励大家抱团一起干。因为心里没底,起初只有几户贫困户参与。但山里水质好、草料丰盛,肉牛的肉质鲜嫩,第一批肉牛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养牛可以赚钱,村民看在眼里。要干就干一笔大的,帮扶干部争取上级资金100余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该局主要负责人与帮扶干部共同努力,引进一家种养殖龙头企业落户西村村,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企业自养和贫困户领养相结合,领养农户由企业提供种养并免费带养,企业负责销售,每头肉牛保底分红800元,贫困户实现“零成本”领养。2019年底,该村79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实现分红12.5万元。
“我去年领养肉牛2头,分红1500元,每天在合作社做事还有100元的收入。”脱贫户周春平脱贫致富奔小康底气十足。务工拿薪金、入股拿分红,通过建立扶贫产业与参与方的利益联结机制,西村村的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新路越走越宽广。(周文军、周常青)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