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延迟退休的“求索”之路

2021-05-06 09:4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延迟退休

摘要:在业内人士看来,延迟退休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缓解养老金吃紧的问题,而这背后的根源主要是转制成本的体现:原先的工人未缴纳养老保险,现在开始领取,只能从缴纳者的养老保险费中支取,从而造成养老金缺口。

娜时花开

开局之年,行破局之事。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延迟退休”迎来了破局的进展。从“十一五”的概念提出到如今,一次次呼之欲出的延迟退休方案已步入第四个五年规划,并有望在此期间落地实施。对于“十四五”期间即将迎来3亿老年人口的我国而言,这关键的5年无疑被看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延迟退休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缓解养老金吃紧的问题,而这背后的根源主要是转制成本的体现:原先的工人未缴纳养老保险,现在开始领取,只能从缴纳者的养老保险费中支取,从而造成养老金缺口。

于是,2006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费水平形成差距,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要缩小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水平的差距;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2008年,人社部表示,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退休“双轨制”不合理,需要解决。2012年,由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提出“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2012年,人社部表示,先在山西等5个省市试点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直到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在这十几年间,围绕相关问题的应对动作频发,大体来看,“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主要关注和解决养老金公平公正的“双轨制”问题,“十三五”期间研究出台了人社部版延迟退休方案,“十四五”规划重申了延迟退休实施原则。

事实上,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已在我国个别地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关人士表示,以上海为例,从2011年开始,当地率先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并发布有关试行意见,规定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但通过一段时间试点后发现,部分退休人员可以拿着养老金再去打工,两份收入比继续工作不领养老金更高。另外,柔性退休激励机制不足,多干几年养老金没有大幅度增加,很难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由此看来,延迟退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虽然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延迟退休政策可能将在今年制定完成,明年推出,随后5年时间为缓冲期,但如果在规范退休年龄、弹性退休制度具体设计、退休人员待遇激励机制,以及不同人群延迟退休秉承公平公正等相关细节问题上不能完善处理,即便我国民众即将迎来养老金“17连涨”,其效应也会被因制度设计缺陷带来的延迟退休积极性不足相抵消。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