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故事:传承与保护 新疆新和非遗走访手记
摘要:“十步之内,必有工匠”,这是对加依村最真实的写照。目前,在加依村有326户村民,近三分之一的人以制作乐器为业。如今全村民族乐器年销量8000余件,乐器制作户户均年收入8万--20万。依靠民族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加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并由此走向脱贫致富路。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沈贞海
新疆新和,三月。清晨的天气还是让人冷的发抖。
来新疆之前,就听说新和县的加依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素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美誉。记得2020年3月一天清晨,我急匆匆的约上新和县文化馆的司馆长,迫不及待的想一睹古村芳容。10点来钟来到村口的游客接待中心,抬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达21米的弹乐器的老人雕像,村民告诉我那是象征着“民族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
这座高达21米的弹乐器的老人雕像,村民说这象征着“民族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刘俏杨/供图
极具特色的民族乐曲配上维族舞蹈。
极具特色的新疆新和民族手工乐器。刘俏杨/供图
极具特色的新疆新和民族手工乐器。刘俏杨/供图
极具特色的新疆新和民族手工乐器。刘俏杨/供图
信步来到乐器展示馆,刚一踏进展示馆门内,司馆长就老远小步快跑的来到跟前热情的打了一个招呼 “来了呢,刘局!”新和这边说话习惯带有“呢”字,听上去就好似江南的吴侬软语,令人亲切。司馆长30来岁,中等身材,剪一头利落短发,穿一件灰色夹克衫,戴着蓝色口罩,干练、精神。
“天籁出渭水,古音彻九霄”。
“天籁加依”,“天籁”是指从天上传下来的声音,“加依”是维语,在汉语中指“地方”,意思是说这个地方有好听的声音。司馆长边说边领我走进加依村乐器展示馆。“居然连村名都如此诗情画意。”不禁令人为之点赞。
司馆长娓娓叙说着西域、古龟兹以及加依村、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的悠久历史。我感叹于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多元文化在新和的碰撞激荡,荟萃交融,和谐发展;沉浸于龟兹乐舞在壁画文化、乐舞文化方面给我们中华民族所留下的宝贵财富。尤其是维族劳动人民创作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早在2005年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据说令唐玄宗无比痴迷的《霓裳羽衣舞》,就属于龟兹乐。站在展厅,仿佛时光轮转变换,依稀看见盛唐皇宫杨贵妃轻盈的跳着《霓裳羽衣舞》,而唐玄宗在击鼓节拍,创作着音律舞蹈。
司馆长说加依村是全新疆最富地方民族特色非遗乐器制作传承地。村中做的最有特色的乐器是都塔尔、弹拨尔、萨塔尔、热瓦尔、手鼓等。最有影响力的有5位手工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有着“乐器王”之称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艾依提.依明,司馆长引我见到了他。
家里几个制作乐器的工匠们正娴熟地打磨手中的乐器。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乐器或摆放在桌子上,或挂在墙上,或悬挂在室内的天花板上,色彩斑斓、琳琅满目。艾依提.依明亲自为我们弹奏了民族乐曲,性格热情外向的女儿为我们跳起了维族舞蹈“赛乃姆”,乐曲有如天籁,舞蹈热情、奔放,让人不禁赞叹维族群众的能歌善舞。
在悠扬的乐声中,司馆长双眉微锁,眼皮下垂,面露忧色的叹息:“还记得小时候,能经常见到、听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古龟兹乐舞,可是长大了想听却听不着了。因为有些乐舞只有少数的几个人会,但是如今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再过几年,许多古乐舞也大概就不复存在了。”这时候我才猛然惊觉,原来非遗如此脆弱。在新疆,我们能看到的非遗很多,但是看不到的非遗可能更多,假如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它们每年都可能会以一定的速度消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非遗被时光掩埋在岁月的土地里,再难欣赏再难发现。面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我们是时候应该出手做点什么了!
很幸运,我们的丽水援疆指挥部,新和县委、县政府看到了。
“天籁加依”几年之前就已被列入丽水文旅援疆建设项目之一,通过主打文旅产业,塑造“天籁加依”这一文化品牌,在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的同时,也打开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十步之内,必有工匠”,这是对加依村最真实的写照。目前,在加依村有326户村民,近三分之一的人以制作乐器为业。如今全村民族乐器年销量8000余件,乐器制作户户均年收入8万--20万。依靠民族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加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并由此走向脱贫致富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遗就是深藏在我们记忆中的重要文化灵魂。文化润疆细无声,今天的新和人民,正依托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守历史文化旅游赋能工程,通过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扎根在民俗民间艺术之上的非遗项目既包含历史厚重感,又富有时代气息,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从而实现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源的转化, 使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承与保护非遗,我们正在路上。(作者:刘俏杨,系浙江丽水援疆干部)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