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沪滇协作道路
摘要:澜沧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交往能力差,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能力非常弱,要从根本上拔除“穷根”,关键还是靠教育。
中国发展网讯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国52个国务院挂牌督战县之一,也是全国“直过民族”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上海市黄浦区从1996年起对口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实施了一大批产业发展、农村建设、劳务协作、社会服务、教育卫生等项目,特别是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探索出一条具有澜沧特色的沪滇协作道路,加快了澜沧县脱贫攻坚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坚持整村打造 建设示范项目
2017年至2018年,上海帮扶在澜沧县集中打造竹塘乡云山村云山自然寨,探索出一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并举、集中优势资源打贫困歼灭战的新模式。整村打造一改“撒胡椒面”的传统帮扶模式,有助于更好凸显上海帮扶的整体效果,实现贫困村长期稳定脱贫,之后逐步成为澜沧县沪滇协作项目的主流模式。2019年至2020年,澜沧县全面整合上海市帮扶计划内资金、黄浦区帮扶计划外资金、街道携手奔小康资金、村企结对资金和各类社会帮扶资金,在全县范围内着力打造以勐朗镇罗八村、安康乡南栅村、东回镇班利村、木戛乡邦利村、勐朗镇唐胜村上犁头寨、富邦乡平安村芒拐组、谦六乡龙潭村老陈寨和大营盘组等为代表的示范点,实施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产业发展、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建设、庭院经济发展等多位一体的农村建设项目。这些示范点按照整体打造、专业设计、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长期帮扶策略,既聚焦按期脱贫摘帽,又围绕长期稳定脱贫,普遍综合了村功能提升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有的还配套了民族文化和技能培训项目,既有效改善了项目实施村组的人居环境,提升了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又使项目实施村组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在东回镇班利村,沪滇项目充分发挥该村临近空港的交通地利优势和作为“摆舞之乡”的传统文化优势,采取“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的综合帮扶举措,有效帮助班利村实现整体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建立起符合班利实际、具有班利特色的稳定产业支撑。与此同时,澜沧县将原来分散使用的街道帮扶资金、村企结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进行合理整合,化零为整,形成合力,着力打造旱谷坪村云盘八十公里建设、赛罕村佧霍集中安置点提升等项目,形成携手奔小康的示范亮点。
聚焦产业发展 培育造血功能
贫困人口要脱贫,不能只靠“输血”,还得培养他们的“造血”功能。近年来,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在澜沧十分注重深度贫困村“造血”功能培育,结合示范点打造,在澜沧因地制宜扶持推进了中草药种植、能繁母牛养殖、生态鸡孵化养殖、魔芋种植加工、牛油果种植、蔬菜种植等项目。澜沧农民普遍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农业产业化程度非常低,即便是在上海项目连续两年打造的云山自然寨,如何培育“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的长期“造血”功能仍面临产业薄弱、后劲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解决产业发展短板、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沪滇协作项目紧紧依靠“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指导帮助和技术团队,着手在竹塘乡云山村、东主村实施三七种植实验示范基地和三七酒厂建设项目,通过地租、务工、分红等形式帮助当地农户和村集体实现稳定增收,同时以三七的花、茎入酒,促进产业链延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长期以来,澜沧畜牧养殖产业化程度较低,面临缺乏养殖技术、养殖基地、合作企业和资金贫瘠等现实困难,沪滇协作项目尝试在木戛乡南六村、邦利村展开试点,推行“借一还二”的模式,产生投入一份资金、建成两份牛圈的产业带动效力,并通过完善配套、按需分配、购买服务、邻里互助、借母还犊等创新方式,推动集中养殖小区项目有效发挥环境提升、带贫增效、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在勐朗镇罗八村,沪滇项目积极扶持花椒种植产业的发展壮大,投入黄浦区计划外资金新建花椒烘干厂及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降低运输成本,全村青花椒种植扩大至3599亩,初步形成花椒精深加工链条。在糯扎渡镇雅口村大歇场试点引进自然能提水技术,利用自然能源作为动力,不用电、不用油,实现“水往高处流”科技景观。
扶持电商发展 助力消费扶贫
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在澜沧注重利当下与谋长远结合、线上销与线下售兼顾、硬件配与软件育共推、产品链与市场端并重,通过开办一系列覆盖干部、企业家及电商团队的培训、打造一个“浦江澜”专业电商直播间、促成一次两地电商战略合作签约、开展一连串线上直播带货活动、培育一家扶贫产品集成商、解决一揽子电商发展问题等“六个一”举措,助力澜沧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解决疫情影响下农特产品的滞销问题,推动电商服务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农户脱贫增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针对澜沧当地供应商普遍小而散、无力单独上电商平台、难以独立应对市场的现状,积极寻求传媒公司和品牌集成商合作,依托上海在当地成立的澜沧景迈腮红娃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散布在不同乡镇的农特产品进行集成,“聚沙成塔”“借船出海”,为澜沧特色农产品重塑品牌包装、建立微店空间、完善品质把控,在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农蔬疏、淘宝、京东、拼多多、工行融e购、建行善融平台、农行扶贫商场等推动扶贫产品上线建立电商链接,为持续长远的销售提供线上阵地,拓展市场空间,助力消费扶贫。携手大众广告在上海8000 余辆大众出租车上陆续投放澜沧公益广告,宣传澜沧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累计播放2600万次7万余小时。
赋能教育事业 推动转移就业
澜沧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交往能力差,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能力非常弱,要从根本上拔除“穷根”,关键还是靠教育。为此,援滇干部积极牵线搭桥,促成澜沧县与上海新纪元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合作开办澜沧上海新纪元第二民族中学、澜沧上海新纪元实验学校,从整体上促进澜沧教育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协调“上海宏天教育奖励基金”和其他社会资源,为澜沧县50多所学校建设了100多块悬浮式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和人工草坪足球场、跑道等,有效改善了澜沧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环境。积极牵线搭桥,主动争取黄浦区妇联的支持,在县文化馆和东回镇龙泉湖社区建成2个“儿童之家”,为搬迁群众子女、留守儿童、附近贫困户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教育资源,目前位于上允镇勐允社区集中安置点的第三个“儿童之家”即将竣工。同时,引进上海阳光善行公益服务中心,成立澜沧县第一家由民间力量发起的社会服务机构竹蜻蜓社区公益事务中心,推动“雅八雅咪”助学计划向更多村寨延伸辐射,以介入服务模式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支持,开展学龄前儿童普通话教学课程、素质教育及家庭亲子教育,有力提高了“直过民族”儿童的普通话水平、行为规范意识和学校适应能力。为让更多的贫困家庭通过一人就业,拥有可观的收入实现全家脱贫,积极对接圆通速递、盒马鲜生、吉晨卫生等就业资源,并推动在上海圆通速递成立澜沧县第一家驻外劳务服务站,在澜沧县就业促进中心成立圆通速递招聘基地,把沪滇劳务协作的稳岗就业工作从“家门口”延伸到“厂门口”,更好达到“来得了、留得住、能稳岗、能致富”的目标,仅2020年就帮助2889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3个月以上。(澜沧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