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功能新高峰,品质新标杆
摘要:未来五年,黄浦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将更加健全完善,群众有序参与治理的主人翁精神和公共责任得到充分激发,执法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深入推进,城区凝聚力向心力、群众自豪感荣誉感显著增强,“创造更美好的黄浦、更幸福的生活”成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和积极行动。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邱爱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上海“心脏、窗口和名片”的黄浦区,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谋好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表示,未来五年黄浦要初步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成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标杆、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和世界级城市会客厅。
“未来五年,黄浦区画出‘一带双核三区’新蓝图,聚焦核心功能区域和未来潜力增长区域,拓展空间、提升功能、塑造生态。”杲云说。
“一带”,即建设高能级外滩金融集聚带。围绕“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两大新增长极,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和人民币资产定价与支付清算服务高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地、金融综合生态高地;推动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城市更新和南外滩区域“扩容增能”。
“双核”,即推动“南京东路-人民广场”“淮海中路-新天地”两个经济高密度区域的聚能升级。在“南京东路-人民广场”地区,打造繁荣繁华的“世界级高端商业商务与文化演艺街区”;在“淮海中路-新天地”地区,打造高雅时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复合功能都心区。
“三区”,即推进老城厢区域、“打浦桥-思南路”街区、世博浦西园区三大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将老城厢区域打造成为最具江南民俗特色、兼具商贸活力与人居品质的文商旅居功能融合区;将“打浦桥-思南路”街区打造成为创新创意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医学创新文化创意功能复合区;将世博浦西园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文化交流新平台、全球城市高能级产业承载新样本、全球滨水区域开发新典范。
城区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大
未来五年,黄浦区“四大功能”明显增强,“五型经济”加快发展,发展新动能加速迸发,高端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密度保持全国领先、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区级财政收入增幅保持中心城区前列,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保持上海市最低,成为全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具体来说,一是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聚焦资金配置、总部经济、贸易集散、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增强各类要素资源的集聚深度、链接强度、辐射广度和支配力度,努力建设成为吸引全球资源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首选地”。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上海深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型经济发展为导向,聚焦金融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突破,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提供更优创新服务,产生更多创新成果,成为上海深化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服务区和特色功能区。
三是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深化市级外滩滨江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服务型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商贸服务和专业服务为优势的三大千亿级产业,加速发展以文旅服务、健康服务和科创服务为新动能的三大百亿级产业,积极布局未来潜力产业,构建“3+3+X”高端服务业发展体系,争创国家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四是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紧抓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力争对接“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取得新突破,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跃上新高度。
同时更加注重城区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成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重要承载区。
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
“‘十四五’期间,黄浦区将全力打赢旧改攻坚战,完成旧改征收3万户以上,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城区形态二元结构难题将得到历史性破解。”杲云说,在民生方面提出“树立高品质生活新典范”,将实现加速推进旧区改造、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构建高位优质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黄浦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等六个方面重点任务。
改善居住条件,是黄浦区老百姓最为急难愁盼的民生事、民心事。在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的同时,黄浦区将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聚焦零星旧里、风貌保护街坊,注重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保障基本、梯次提升,综合运用拆落地重建、抽户改造等方式,千方百计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着力解决“拎马桶”问题,基本完成无卫生设施家庭改造;大力推动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积极推进老旧大楼电梯改造升级等。
居民老龄化程度高,亦是黄浦区人口结构一大特点。未来五年,黄浦区将进一步完善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上海市率先实现已建成的主要居住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让黄浦市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大力推进嵌入式养老服务发展。以建设资源统筹、功能融合的枢纽型社区养老综合体为核心,增强专业照护、助餐服务、医养结合、健康促进、智能服务、家庭支持、养老顾问、精神文化八大功能,构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1+8”体系。
构建高位优质的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实施教育改革引领区、创新教育先行区、教育发展精品区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家门口好学校。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坚持“抬底板、全覆盖,拓内涵、优服务,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加强特殊困难群体的托底保障,健全兜底线、精准化、发展型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
城区现代化治理更加高效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黄浦区始终把牢人民城市的生命体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重、精细智能,努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标杆。
据介绍,未来五年,黄浦区将始终把牢人民城市的生命体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重、精细智能,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牵引,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全面提高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标杆。
黄浦区将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聚焦群众需要和城区治理突出问题,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强化科技赋能,加强全周期管理,全面提升“两张网”服务管理效能;综合性施策、高标准引领、项目化推进,始终保持细心、耐心和卓越心,以绣花般的功夫绣出城区精细化管理的质量、特色和品牌,成为新时代上海城市管理的标杆引领者;完善“城市大脑”构架,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构建城市智能运行的数字底座;加大数据价值的挖掘应用,全面赋能民生公共服务、城区精细化管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以系统性防控守牢城区安全底线,完善应对各类风险隐患的安全管理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等。
城区文化软实力更加彰显
未来五年,黄浦区还提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挖掘、用好用活深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更好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展现都市文化精彩,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加快建设更有品质、更有魅力、更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
黄浦区将重点推进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持续扩大“演艺大世界”品牌效应、传承百年经典历史文脉、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效能等五个方面重点任务。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同时,黄浦区将进一步提升演艺大世界影响力、辐射力;持续加强历史建筑、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利用,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促进历史资源活化,丰富“阅读黄浦”品牌内涵;深化文化与金融、商贸、科技、旅游、教育、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文化创新业态、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体育强区建设,完善高品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全面健身与全面健康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世界级滨江健身休闲带、南京路商圈体育活动带、苏州河传统体育健身带、卢湾体育中心高端体育赛事文化中心“三带一中心”建设,完善体育资源配置,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道全覆盖。
城区共同体更加凝聚
杲云说,未来五年,黄浦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将更加健全完善,群众有序参与治理的主人翁精神和公共责任得到充分激发,执法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深入推进,城区凝聚力向心力、群众自豪感荣誉感显著增强,“创造更美好的黄浦、更幸福的生活”成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和积极行动。
黄浦区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激发全社会的建设激情和创造活力,确保“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如期圆满完成;加快人才高峰建设,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广泛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黄浦区还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坚持法治黄浦、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水平,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