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老万搬家

2021-03-02 16:52 中国发展网

摘要:下午7点,老万的大儿子万太奎一家人在新家里吃上了第一顿饭。打开大门,屋内欢声笑语中,充满了一股甜蜜的味道。这是红糖的味道,也是新生活的味道。

中国发展网讯 在云南巧家县白鹤滩镇渔坝村,有个老党员、老糖匠和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叫万兴全,今年74岁,人们称他“老万”。

603dcbe468cb1

603dcbe0cf3f1

603dcbde5e9d9

603dcbdb631fb

为支持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建设,2月27日(农历正月十六),老万同378户1246名村民一同搬往20多公里外县城移民北门安置区。

安家红糖制作手艺坊

一大早,笔者走进鱼坝村,移民群众们正在忙着收拾屋子、装车。公路坎下,可以看出江水水位明显上升,往日肆意奔流的金沙江不再喧嚣,变得从容安静。

对于老万,电站移民搬迁,舍不掉的是传承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让小碗红糖制作手艺代代相传是他毕生的追求。

巧家小碗红糖制糖工艺历史悠久。据《巧家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巧家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州竹园镇,回程引进甘蔗种植,榨红糖技术也由此而入,种植及榨红糖逐渐在巧家金沙江谷地推广开来。

1947年出生于渔坝村大份田村民小组的万兴全,七八岁时就经常跑到糖坊里玩耍,总爱去动各位师傅的工具。13岁时正式开始跟父亲万朝德在渔坝村朱家糖坊学艺,16岁时给糖匠当叶子客,35岁时独立当起了糖匠师傅并传艺下一代。对于喂榨、支榨、敲尖等榨匠技术,吊灶、烧头尾两锅、让火等大火头技术,吹水技术,熬糖技术,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掌握了小碗红糖制作的整套工艺。1983年,为了不占耕地,他选择在不能种庄稼的斜坡上为渔坝村一社建起了糖坊,免费为村民们提供红糖制作场所和技术指导。

每年榨糖季节,老万都巡回在村里乐此不疲地传授指导榨糖技术,有时还应邀到邻村及江对面四川的糖坊作指导。万兴全说:“我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思想,不管男女,愿意学的,我都要教他们。教他们学看、闻、听、摸,做好糖,做良心糖,做金黄色的糖,做消费者满意的糖,做无杂质的糖。”

如今,跟随老万学习熬糖技艺的4个儿子中,老大、老二已成长为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他收的村内外学徒中,有18人当上了糖匠。老万成立了万合食品加工厂,注册了“巧鱼坝”商标,加入了巧家县红糖产业扶贫协会,开始在水位线以上增加甘蔗种植面积,让这份甜蜜的事业不断延续下去。

“我在红线外的铜厂堡已经建好了新糖坊,比老糖坊宽敞。”老万激动地说。搬迁前,老万花了十多万元积蓄在淹没区外给糖坊安了新家,并在今年1月挂上了“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红糖制作技艺)”的牌子,决心让这门快要失传的技艺代代相传,造福巧家人民。

浓浓乡愁别故园

2月27日天不亮,老万的儿子儿媳、孙子们就将家具打包装车,迫不及待运往新家。尽管大家催促,老万还是情不自禁地走进糖坊再看一眼,时间一拖再拖。

现在本还是糖汁飘香的时候,但走进万兴全家位于大份田村民小组的老糖坊,糖坊里却火熄灶灭,“牛尾灶”上的“连环锅”不见踪影。

“这5个糖碗我要捡去收藏起了,将来才有依据了。”他杵着拐棍,小心翼翼地进入糖坊,慢慢地弯下腰,用拐棍往灶台下搅动,顿时发出“哐哐”的声音,捡起来一看是一个个制作红糖的小碗。他自言自语:“还好又来看一眼,不然可惜了。”

离开糖坊,老万又来到老屋,老屋家什差不多都已收完装车,屋门都已经上锁。老万把老糖钵、刮糖刀、卫生服都归拢一起,这些既是他劳动的工具,也是技艺传承的载体,都要送往红线外的新糖坊。老万在老屋梭巡着,依依不舍,也心怀憧憬。

“渔坝的水是个宝。”老万说。当天,笔者看到,搬家车上除了装满日常生活用品,还有一捆捆甘蔗、一箱箱红糖,格外引人注目。同时,村民们都忘不了带上一壶渔坝的水。当然,老万家也不另外。

老万介绍,渔坝村的水来自双龙洞,出水口像牛鼻子,水从两个牛鼻子流淌出来,清澈、甘甜,水质极好,常年不干。同时,水里含有的矿质元素恰到好处。他说:“通过我几十年的熬糖经验,这里的水种出来的甘蔗、熬出来的糖,品质总是最好的。”

谈及渔坝的水,老万的大儿子万太奎说:“渔坝的人搬家,有70%的人最舍不得应该就是水,一是好喝,二是种出的甘蔗熬出的糖好。”

“舍得,有舍才有得。”面对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即将消失,老万认为,为了国家发展,再舍不得也要舍,何况走出大山,住进高楼大厦过上好日子,一直是祖祖辈辈的期望。

开启甜甜蜜蜜新生活

中午12时,老万乘坐的车辆缓慢驶入北门安置区4号地块,在3栋1单元门口停下。

到了新家,儿孙们和志愿者一起搬家具,老万则忙着把自己的营业执照、文件资料等拿进新家。见笔者跟随了他们半天,老万贴心地拿来了矿泉水,还拿出亲手制作的红糖,让笔者补充体力。他说:“这是甜甜蜜蜜新生活的开始。”

“房子我们很喜欢,很满意。”老万老俩口分到的100平方米新房就在1楼,正合他们的心意。老万和老伴一前一后走进新房,看着宽敞明亮的新家,对未来幸福的日子充满了憧憬。老万说:“也是有了党的领导,有了国家的建设,才住到了北门安置区。”

下午7点,老万的大儿子万太奎一家人在新家里吃上了第一顿饭。打开大门,屋内欢声笑语中,充满了一股甜蜜的味道。这是红糖的味道,也是新生活的味道。

“以后,我就把老家新糖坊熬的糖拿到新家这里卖。”万太奎说。万太奎家分到三套房子,两套在17楼,一套在1楼。现居住的就是1楼,他就打算一边居住,一边卖糖。“要把自己熬制的红糖让更多的人吃到,走到更远的地方去。”

“手艺有人继承,子孙们也因此过得美满幸福。”对于老万,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安置区,老万看到宽敞洁净的道路,高耸入云的安置房,一个个服务热情的志愿者,一张张移民群众幸福的笑脸,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他教导大家要铭记党的这份恩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过上甜甜蜜蜜新生活。(胡华伦 阮开波)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