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召开《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闻发布会
摘要:2月18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闻发布会。
中国发展网王敏 记者成静报道 2月18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虎军,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戴永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市规划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爱国出席会议,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虎军介绍: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开好局、起好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市人民政府已正式印发实施。《纲要》对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擎画宏伟蓝图。
一、《纲要》编制过程
2019年4月,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举全市之力推动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规划合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门成立“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印发《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定“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目录清单,明确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安排。强化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配合,16个区、各有关部门同步开展各区规划纲要及48个市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各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各区人代会批准。
二是扎实开展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围绕“十四五”时期关系天津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公开征集选题、公开遴选研究机构,确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清华大学等一批高端智库和科研机构承担31项重大课题研究任务,最终形成14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聚焦“十四五”时期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围绕推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展集中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进行专题研讨。市发展改革委与16个区、有关部门、重点企业开展深入对接,了解各方诉求,听取各方建议,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依据。
四是坚持问计于民、集思广益。成立高水平的“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一批权威性强、国内外影响力大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担任咨询专家。市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以“携手新时代共绘新蓝图”为主题的“十四五”规划公众建言献策活动,开通了网络、微信、电话、传真、信件、问卷等多种参与渠道,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建言献策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共征集到有效建议1.4万条,在《纲要》中采纳吸收了1100余条。
二、《纲要》的主要考虑
《纲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全面对标对表中央和市委《建议》,在《纲要》编制过程中,主要突出了四方面考虑:
一是突出高质量发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全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谋篇布局,统领《纲要》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二是突出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天津作为。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抉择,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大势,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进“津城”“滨城”竞相发展,构建双城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构建供需适配新格局。增强机遇意识,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三是突出改革开放创新。坚持把改革开放先行区作为城市第一定位,瞄准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目标,聚焦制约天津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在新发展阶段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改革开放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四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围绕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一老一小”等问题,努力办好民生事业、补齐民生短板,真正把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成果体现到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上。
三、《纲要》的基本框架和重点任务
《纲要》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共16章,约6.4万字。
第一板块是总论。由第一、第二章构成,主要是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指标。
第二板块是分论。由第三至第十五章构成,分领域阐述我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13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
二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三是坚持制造业立市。大力引育新动能,着力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设制造强市。
四是努力建设“两个中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内需体系,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努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
五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六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七是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交通强市建设,强化水安全保障,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全面打造数字天津,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八是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构建“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城镇功能空间格局,建设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九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十是加快建设美丽天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美丽天津。
十一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社会事业补短板,提高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健康天津建设,促进人口全面均衡发展,让城市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美好。
十二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天津。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强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提升城市本质安全度。
十三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法治天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板块是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由第十六章构成,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规划引领、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等内容。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戴永康介绍:
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3.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600家,为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和“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目标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纲要》突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体系的完善,重点聚焦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做出任务部署。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一是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时期,我市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获批建设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面向“十四五”,要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在信创、现代中医药等方向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口。要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聚焦基础软硬件、先进通信、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围绕信创、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布局“补短板”和“锻长板”并重的创新链,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关键抓手,科企发展的“天津经验”已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未来五年,我们要强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打造“雏鹰—瞪羚—领军”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领衔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二是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着力培育“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天津智谷”等应用场景牵引的科技创新标志区和创新集聚区,在体制机制上发力,营造“谷”的优良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与北京全国科创中心联动机制,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充分发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作用,吸引国内外先进成果落地产业化。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是全面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使其成为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
二是提升成果转化产业化服务能力。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技术转移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三是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加大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
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一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宏观统筹,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加快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完善“揭榜制+里程碑”“大平台大设施+项目”等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
二是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下一步,我们将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大的决心和担当齐心协力抓落实,力争开好局起好步,把《纲要》的重要部署转变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成就。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介绍:
“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坚持制造业立市,大力引育新动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着力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市,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有三项重点任务。
第一方面,要夯实制造业根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被赋予了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制造业是天津城市的筋骨和灵魂。首先,要强化制造业战略支撑。到2025年,打造一批5千亿、3千亿、2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同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能。其次,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工程、质量强市战略,提升我市制造业发展的能级。三是,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优选信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10条产业链,强化串链补链强链,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第二方面,要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市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增量转型,通过战新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底盘;一手抓存量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稳住工业基本盘。着力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1+3+4”产业体系。具体讲,关于发展智能科技产业。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到2025年,智能科技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30%。关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研发转化基地,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新材料产业努力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关于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推动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升级改造。同时,推动冶金、轻纺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第三方面,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是赋能制造业升级、实现工业4.0的必由之路;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是统筹国防和经济两个大局、实现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选择。我们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数字化;推动5G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加速数字产业化。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制造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重点领域双向深度融合。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推进军民产业、技术、智力融合,增强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双向支撑和拉动作用。
目前,我们已经编制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实施七大行动,推出六项工程,策划总投资2万亿元左右的重大项目。切实将规划转化成行动,把构建“1+3+4”产业体系落实到产业链、落实到主题园区、落实到龙头企业、落实到重点项目,确保有目标、有抓手、可操作、能实现。
——市规划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介绍: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二〇三五年,“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全面形成,《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就这一决策部署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这是天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实现这一目标,重点从五个方面做好保障。
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落实细化双城发展格局。
按照国家的要求,今年我市要完成市区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报审工作,目前已初步划定了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初步成果已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衔接。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落实细化双城发展格局,一是塑造“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城镇体系,将“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二是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市域生态格局,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保护。三是落实“一基地三区”战略定位,保障承接平台空间需求。
明确功能定位,实现双城功能互补。
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建设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津城方面,重点打造津城中央活力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与城市活力,发挥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建设成为我市具有全球竞争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和最具标志性区域之一。滨城方面,进一步完善提升滨城城市的载体功能,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城市综合配套能力,集聚创新资源;特别是突出滨城港口优势,科学划定港城边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成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和区域创新引擎。
三、加快建设生态屏障,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十四五期间一级管控区内森林绿化覆盖率超过25%,重点实施园区升级治理和环境整治,特别是环保的治理改造,推动“十大重点生态片区”,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完善京津冀生态网络。二是加快“滨城”的蓝色海湾生态治理,推动建设亲海、滨海、可以看海的市民体验空间。三是加强升级保护“1+4”湿地,按照“1+4”湿地保护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四大湿地治理。四是加快蓟州北部山区废旧矿山的生态治理工作,打造北京、天津的生态后花园。
四、聚焦重点片区,促进双城协同高效。
一是提升津城重点地区发展能级。规划加快推动外环城市公园及周边地区、海河柳林地区、北辰活力区、水西公园周边等重点地区规划建设;依托西青新城和华苑地区建设智慧科技城;依托东丽华明和空港经济区建设国际航空城;依托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医药活力城;依托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科创会展城。将交通优势、政策优势向这些地区集聚。二是优化滨城资源布局集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等五大重点载体平台创新发展。全面支撑“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实现,加快建设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冷链物流基地。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双城联通便捷度。
一是在继续推进津兴高铁、京滨高铁建设的同时,完善城市快速路网骨架,“津城”“滨城”分别构建“两环十五射”、“五横三纵”的快速路路网骨架。二是强化轨道交通在双城客运系统的骨架作用,推进“津城”地铁M4、M7、M8、M10、M11号线,“滨城”B1、Z2、Z4号线建设。三是构建“津城”“滨城”间快速轨道交通联系,科学规划并启动市域轨道津滨线(Z1线)前期工作,力争在十四五实现双城核心区之间20分钟直达。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爱国介绍: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和区域商贸中心的“双中心”城市是我市在“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的前瞻性、战略性举措。
发展的目标是:十四五期间,建设“双中心”城市将围绕打响文旅品牌、促进商业繁荣、提升城市形象、做大产业规模、增强集散功能、畅达交通网络、6个方面,逐步形成国际消费目的地、国际商品贸易港、国际化商业中心、辐射“三北”的商品集散中心、要素集聚的国际知名城市、交通畅达的流通枢纽城市。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是:
一是建设国际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带,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响“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品牌;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利用大运河和长城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国际知名邮轮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消费品质,引育引进一批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展演活动;打造体育赛事聚集地,吸引国内外观众来津。到十四五末,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2.6亿人次,4A级以上景区达到36个,国内外重大赛事活动达到20个,邮轮旅客出入境达到100万人次。
二是促进商业繁荣繁华。建设国际化知名商圈,实施高品质步行街提升改造工程,形成一批商业地标;培育参与式、体验式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夜间经济,建设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打造魅力“夜津城”;壮大会展经济,高水平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打造会展经济功能区。到十四五末,打造形成2-3个地标性商业街区,引进知名品牌首店200个,年举办展会数量达到200个。
三是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高水平举办一批国际一流论坛、会展、赛事,全面展示城市良好形象;深化国际友城合作,讲好天津故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平台,加快高端要素资源向天津聚集,吸引更多世界和全国五百强企业落户。到十四五末,全市世界500强企业进驻超300家,实现友城结好100对。
四是打造“大商贸”产业载体。建设全球商品贸易港,打造北方最大全球商品贸易基地;发展平台经济,支持流通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平台做大做强,建设区域型商品交易市场,引导批发市场向展贸中心转型;发挥汽车、冻品、粮油等大宗进口商品规模优势,提升区域流通市场粘性和产业链服务水平;加快连锁经营布局推广,推动天津逐步成为万商云集的商贸活动聚集地。到十四五末,进出口总额达7500亿元,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批发和零售企业。
五是提升海空两港国际集散功能,增强服务辐射“三北”地区能力。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立国际采购、分拨配送和物流运营中心,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发展中转集拼和离岸贸易,扩大海铁联运和箱管服务功能,打造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推动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强化天津港内陆物流网络,拓展内陆无水港布局,完善“一中心三节点”服务功能;推进国际航空货运发展,优化航线网络布局,打造链接洲际的货运枢纽机场。到十四五末,货邮吞吐量达到40万吨,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0万标箱。
六是提升到达便利度。建设铁路客运枢纽,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开放互联的韧性公路网络,提升与京冀毗邻地区公路交通服务能力;发挥轨道交通骨架作用,构筑城乡快速交通网络,强化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增加千万级吞吐量以上机场的航班密度,扩大机场通航数量。到十四五末,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100万人次,高速(城际)铁路总里程达到47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50公里,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
目前,“双中心”城市蓝图已经擘画,最关键的是抓好落实。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加紧启动一批项目建设,加紧推进重点任务落地,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