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母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摘要:“春运母亲”的发现与再发现,背后是11年的生活变迁,变迁的一部分源自脱贫攻坚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部分则离不开“春运母亲”的坚韧、坚强与坚持。巴木玉布木说,“无论是生活的贫困,还是遭遇的不幸,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程晖
还有几天时间,就是春节了,与往年不同的是,因为疫情原因,今年倡导就地过年,每年这个时候抢票的情景、火车站拥挤的人流没有如约而至,12306购票软件上家乡的车票也头一回地显示余票充足。
资料图片
然而,一张11年前的“春运母亲”照片,再次在网络上刷屏。那是2010年1月30日,春运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的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匆忙赶车,肩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她左手提着一个破了个大洞的背包,几乎拖地,而右臂揽在胸前的婴孩温暖而整洁。这位母亲面色红润,眼神坚韧,弯着腰抬着头笃定地前行……
每年春运,不少母亲与孩子的旅途照片感人至深,在全国人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之一南昌火车站,江西日报每年还组织摄影记者给旅客拍摄照片,留下了很多感人的瞬间。但这么多年来,这位“春运母亲”的照片不断在网络和社交平台流传,不断被各大媒体引用、转发,并成为经典的“春运表情”。每到春运,人们总会想到这位中国母亲;每逢母亲节,网友便会发布这张照片来颂扬母爱。很巧的是,在过了11年之后,新华社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位“春运母亲”,她叫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家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
巴木玉布木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有35.32万贫困群众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过去,他们人畜混居,与牛马共同生活在低矮破旧、阴暗的土坯房里,蚊蝇成群、脏乱不堪超出想象。巴木玉布木曾在土坯房住了30年,那时家里没通电,漆黑的雨夜,“夫妻俩就在屋里摸来摸去,凭着感觉找漏点接雨水。”村里土地贫瘠,她家有6亩旱地,家里一直以种植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每年的收成勉强维持一家人填饱肚子。
2009年,二女儿出生,没念过一天书、更不会讲普通话的巴木玉布木来到南昌打工搬砖,“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块钱”,也正是这样的机缘,“春运母亲”这张照片被摄影记者抓拍到。
回忆起这张照片,巴木玉布木谈到那一年春运回家,从南昌站出发,回到家乡路途上共花费了三天的时间,好在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帮忙拿行李。与11年前照片中一样,她盘起头发、背着孩子,除了略显瘦削,眼神依旧坚定澄澈,笑容依旧朴素灿烂。
从巴木玉布木灿烂的笑容里,可以看出这些年她生活的变化,她不再出去打工,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她和丈夫把家里的6亩地全部改种了烟叶。第一年,因技术不好、经验不足,夫妻俩仅挣了五六千元。之后通过学习,巴木玉布木夫妇种植的烟叶产量成倍增加,年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6亩增加到15亩。与此同时,巴木玉布木还到半山腰上找荒地,在石头缝中辟出一块块试种地。她高兴地看到,烟叶从半山腰的石头堆里露出头来。2020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达到10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万元、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7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作为扶贫对象,巴木玉布木2018年还获得国家4万元的建房补贴,她自筹7万元在宅基地旁盖起了一栋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三室一厅的房屋粉刷一新,干净明亮,还贴上了地板砖,电饭煲、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齐全,孩子们也在附近的学校里上学。
扶贫需要政府的力量,扶贫更需要民间的力量、企业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农村脱贫,一定要跟城市、跟市场“链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3200亩现代化苹果产业园区,前三年未进入丰产期,搬迁户按5%分红,第四年丰产后按股分红预计年户均增收1万元,可吸纳搬迁群众200多人入园务工,年人均收入预计能达到2.4万元。像这样的园区,凉山州已建成118个,吸纳6.3万贫困人口入园务工,年人均增收2万元,带动2.1万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年户均增收7000元。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春运母亲”的发现与再发现,背后是11年的生活变迁,变迁的一部分源自脱贫攻坚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部分则离不开“春运母亲”的坚韧、坚强与坚持。巴木玉布木说,“无论是生活的贫困,还是遭遇的不幸,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