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致富产业 确保群众稳定增收可持续脱贫
摘要:2020年各类主体通过入股分红带贫 30.2 万户、劳动务工带贫 7.3 万户、土地流转带贫 3.9 万户、订单销售带贫 5.5 万户、技术帮扶带贫 8.6 万户、托养代管带贫 3.2 万户、其他方式带贫 3.1 万户,让贫困户稳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李双海 记者苟俊报道,“十三五”以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按照“产业是基础,精准是核心,关键在带动,根本在机制”的总体思路,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特点特色,持续推进“3+X”特色产业工程,一批批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壮大,贫困地区产业项目实现了全覆盖,126.5万户408.2 万贫困人口享受了产业帮扶措施。
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脱贫攻坚战以来,陕西省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带贫主体稳步壮大。56 个贫困县新增龙头企业 739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1.6 万家、家庭农场 3716 家,从事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主体比重达 60%以上,累计带动贫困群众 110 万人次。全省7637 家主体带动了 46.5万户贫困群众,其中龙头企业 2058 家,带动 24.0 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4586 家,带动 20.6 万户;家庭农场 368 家,带动 0.7 万户;种养殖大户 322 家,带动 1.2 万户。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统筹各级财政投入 66 亿元,促进全省 1.45 万个村集体经济有了发展,10953 个村集体有了经营收益,5336 个村集体组织实现分红,分红总额达 21.9 亿元。
二是利益联结不断紧密。积极探索“先借后还”“托管经营”“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各类带贫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各类主体通过入股分红带贫 30.2 万户、劳动务工带贫 7.3 万户、土地流转带贫 3.9 万户、订单销售带贫 5.5 万户、技术帮扶带贫 8.6 万户、托养代管带贫 3.2 万户、其他方式带贫 3.1 万户,让贫困户稳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
三是增收渠道有力拓宽。56 个贫困县共建成标准化种植业扶贫基地7677 个、养殖业扶贫基地 3259 个、林草业扶贫基地 939 个、农产品加工业扶贫基地 1294 个、特色手工业扶贫基地 170 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基地 1065 个、其他扶贫基地数量 1851 个,有力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推动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坚持当年退出任务和脱贫成效巩固两大攻坚目标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坚持强产业、育主体,建机制、强保障,抓整改、促提升,推动贫困地区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4 年的 6963 元提高到 2019 年的 11412 元,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87.78%提高到 92.58%。
一是构建完善扶持体系。脱贫攻坚战以来,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产业脱贫办公室,一把手总负责,聚集 14 个省级部门和单位,形成多部门协同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入、多层次参与帮扶和多层面风险防范的推动机制。坚持高位推动,连续 4 年把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开年第一事”,全面动员、系统部署。
二是健全产业政策体系。突出“管长远”和“利当下”,先后出台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3+X”两年攻坚行动《指导意见》,统领全省产业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对产业发展、主体带贫、农产品营销、合作社规范、集体经济壮大、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分类出台指导意见,以《产业扶贫工作要点》推进责任落实和产业提升,以《产业带贫益贫指导意见》推进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十二条措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加快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促进合作社带贫益贫,有力推进产业扶贫行稳致远。
三是强化金融扶持。突出金融先导,降低信贷门槛,创新信贷产品,对深度贫困地区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由 10 倍放大到最高 15 倍,2016 年以来推出金融扶贫信贷产品上百种,仅今年已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39369 户 15.6 亿元。同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降费扩面增效,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投入,不断探索扩大茶叶、菌菇等特色农险品种,有效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四是打造特色扶贫产业。突出贫困地区,建成全省产业扶贫项目库,初步形成了“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发展格局。以白水、千阳、淳化等贫困地区为核心的苹果产业集群有力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以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跨越发展,全省奶山羊存栏达到 280 万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奶山羊群体,羊乳制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85%,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推进以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板块,实施千亿级设施蔬菜工程,通过扩规模、提水平,推动设施农业大发展,规模居全国第 6、西北首位,2020年底发展到 360 万亩。种类正在由蔬菜向时令果、食用菌、花卉等多产业拓展,初步形成沿黄公路南端百万亩连片、富阎一体化高效设施、榆林百万亩大漠设施、延安山地设施瓜果、秦巴山区食用菌等区域板块,综合产值近千亿元。做精做强茶叶、中药材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坚持 “扩规模、优品质、塑品牌、提效益”,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87.9 万亩,中药材达到 330 万亩、魔芋 90 万亩,核桃、板栗等林特产业快速发展,柞水木耳、平利茶叶等优质农产品产销两旺,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五是培育市场主体带动。把主体精准带贫作为产业扶贫关键举措,推动贫困群众精准嵌入产业链。贫困地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从 2017 年底的 11 个增加到目前的 17 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从 2017 年底的 279 个增加到目前的 322 个;成功创建苹果、奶山羊 2 个国家级产业集群、5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 24 个国家级产业强镇,认定 43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 65%,果蔬库存增加 72 万吨,贫困地区产业化水平有力提升,贫困群众增收路径有效拓宽。
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特别是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效,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在乡村振兴中保持特惠性政策稳定,紧扣产业带动脱贫群众提升能力要求,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继续保持产业奖补、主体培育、技术服务等特惠性政策不变;加大普惠性政策力度,调整优化支持内容,在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把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经验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从资金项目扶持转向促农增收,从依靠政策支持转向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3+X”工程,打造县域集群,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配套建设冷链仓储设施,创建三产融合示范园;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速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增强农民增收动力和活力。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