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安宁:法律之花增添人民幸福感
摘要:近年来,安宁区诉前人民调解中心在区委区府、区司法局的指导监督与关心支持下,大力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志愿服务、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氛围,着力锻造“靠得住、信得过、有本事”的志愿服务型队伍。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刘米乐、记者王斌报道 这里,承载着维护和谐稳定的庄严使命;这里,肩负着人民群众权益的司法重托;这里,绽放着以人为本的温暖情怀,这里就是——兰州安宁区司法局诉前人民调解中心。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方为人民服务的天地,去感受法律之花绚烂绽放的春天!
起于垒土——阵地建设铸保障
2018年10月,安宁区诉前人民调解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司法鉴定所等机构进驻。在硬件建设上,按照“办公场所宽敞、群众办事方便、办公设施齐全”目标,合理布局硬件设施,设有接待大厅、调解室、档案室等功能板块,科学、合理设置、法律援助、普法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律师值班等窗口。在人员配备上,结合中心工作需要,择优配齐、配强,实现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最优化。在日常管理上,按照AB岗确定人员分工,A岗由区司法行政干部负责,B岗由专职人民调解员和坐班律师担任,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实现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的最优化。坚持律师每天在中心值班且工作时间与中心相同,提供咨询、代写诉状等法律服务。
平台融合——服务建设有质量
服务中心以各司法所为依托,整合资源,在各街道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置相应功能窗口。人民调解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受理法律咨询、公证咨询、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等业务,实现服务常态化。在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内部联动的基础上,加强与街道、社区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发挥综合服务优势。同时全面落实 “一居一法律顾问”工作,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法律顾问等资源为依托,在各社区设立法律顾问室,将法律服务资源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一是强化人员配备。建立诉调对接工作联络协调平台,联合确定专人负责案件受理、衔接沟通、数据统计等工作,深化诉前调解、司法所及街道、社区调委会之间的对接。司法所定期邀请办案经验丰富法官、律师对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充实诉前调解力量。二是强化业务交流。建立诉前调解与司法所及街道、社区调委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工作信息,对各类纠纷分析研判、“对症下药”,总结工作经验。利用法院开放日,参与法庭的诉前调解,让调解员零距离接触庭审,学习调解技巧和相关法律的运用,切实提高调解员的业务能力,促进人民调解工作水平的提升。三是强化司法确认。对街道、社区调委会依法出具的人民调解协议根据双方当事人需要进行司法确认,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对于调解未果的纠纷,由调解员书面记载的双方调解过程中无争议的事实,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作为诉讼的证据材料。
凝心聚力——精神建设造氛围
近年来,安宁区诉前人民调解中心在区委区府、区司法局的指导监督与关心支持下,大力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志愿服务、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氛围,着力锻造“靠得住、信得过、有本事”的志愿服务型队伍。今年以来,安宁区司法局按照以安宁区诉前人民调解中心为枢纽,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骨干,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支撑的工作思路,全面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安宁区诉前人民调解中心坚持把志愿精神作为公共服务的灵魂来抓,以此增强干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弘扬法治精神的基础上,融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将其作为安宁区诉前人民调解中心为民服务、奋勇前行的动力源泉和坚强支撑。2020年5月诉前人民调解中心通过对前来咨询和调解的当事人宣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接待法律咨询5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仰拥仁寿葱茏,俯揽大河九曲,人杰地灵的安宁桃源,赋予了安宁人丰盈独特的精神气质;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滋育了安宁人深厚宽广的人文情怀。在构建法治社会的征程中,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行动中,安宁新时代文明实践风雨兼程,永不停步!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