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活动“燃”起来
摘要: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林草局消息称,我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活动“燃”起来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荆文娜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林草局消息称,我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在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中,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将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改善民生,带动了地方优化发展。各遗产地通过开展适当的旅游展示活动,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相关产业发展。2018年,各遗产地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 143.75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46.2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9.7%,有效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信仰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疫情期间,各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北京:多项活动燃爆遗产日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6月13日开启直播,该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故宫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狄雅静、该院宫廷部研究馆员林姝和院文保科技部研究馆员杨泽华携手讲述紫禁城的故事。6月14日起,5场“讲述遗址故事,赋彩全面小康”系列直播活动将陆续启动,市民可通过镜头走进琉璃河遗址、大葆台西汉墓遗址、金中都水关遗址、元大都城墙遗址和明北京城城墙遗存5处独具代表性的古遗址,了解北京地区在考古、文物保护、展览展示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了解北京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及历史故事。
6月13日,游客还可乘船游览正式通航后的大运河通州段,沿途行经运河大桥、漕运码头等历史遗迹。6月13~15日,“寻访千年运河传承北京水脉”——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直播活动开启,讲述大运河文化带的故事。长城文化带的活动“主场”选在怀柔慕田峪长城,通过原创文化节目,展示近年来文物修缮的最新成果。“永定河大西山文化带历史文化遗存的再认识——解读《山水家园,北京永定河大西山文化展》”线上学术报告会将邀请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总监、北京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发展咨询中心执行总监韩永,讲述文化带的历史文化价值。门头沟区还将推出西山永定河系列宣传活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北京市将推出各类云展览、云直播、云推介、云表演、云讲堂、云竞猜、云赏析和云培训等8类53个线上推广活动。
上海:直播新形式品味老上海韵味
在上海,传统艺术的传承者们如上海京剧院、上海评弹团等纷纷推出别具策划的直播,不仅有京剧、评弹传统艺术的演出展示,更多是和其他非遗文化的互动、跨界以及交流,让传统“非遗”有了新的传播方式。
在建业里这个充满着石库门风情的上海新地标,评弹名家高博文和评话名家吴新伯穿着长衫走进石库门,坐在屋里厢,面前摆着精致的茶点,两位“主播”的话题就从这特别有上海味道的石库门房子和点心开启,带领观众领略包括评弹在内的上海“非遗”之美。
在将近三个小时的直播里,两位主播不间断地向网友分享各种评弹知识, 而琵琶三弦的各种评弹曲目,也先后在石库门里上演。直播中,知名时尚旗袍设计师叶子和东华大学副教授沈沉也参与进来,讲述了旗袍文化的门道、扇子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旗袍和扇子,都是与评弹艺术不可分割的文化传统。评弹声中,精致的茶点里,配合着石库门的夜色,旗袍的精致优雅,恍如回到了老上海。
山西长治:借助平台畅通“非遗“网络销售渠道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山西省长治市,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聚焦文化遗产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文化遗产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旨在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和推广,普及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长治市文旅局在潞安府城隍庙广场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活动。同时,在长治市新华书店非遗创意产品研发基地,展出40种非遗项目。此外,该市还录制了“非遗+扶贫”专场节目、启动了抗疫文物征集和登记活动。为克服疫情对非遗产品销售的不利影响,各县区积极组织非遗企业、非遗工坊等参加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等网络平台举办的“非遗购物节”活动,畅通非遗产品网络销售渠道。
责任编辑:荆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