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小孩并不是父母的私产 光明日报:法律上不存在“冠姓权”说法,更与独立女性无关

2020-05-13 20:41 光明日报
papi酱 冠姓权 独立女性 女权

摘要:法律上并不存在“冠姓权”这种说法。小孩并不是父母的“私产”,其具有法定的“姓名权”,小孩随父姓或者母姓是法律的硬性规定。至于究竟跟父母哪一方姓,则是公民的自由,取决于家庭内部协商的结果。男方没有权利要求小孩必须随自己姓,同样女方也没有权利要求小孩只能跟着自己姓。

网红papi酱因为在最新视频中透露她的孩子随父姓,而被网友骂上了热搜。有网友认为,papi酱不注重“冠姓权”,其标榜的独立女性人设是假的。谈到“冠姓权”,不久前还有女性博主发文称,因为争取孩子的“冠姓权”失败,而选择与丈夫离婚,真是让人唏嘘。

1

我国的姓名文化源远流长。从历史来看,姓氏大致是固定的,子承父姓、代代相传。近年来,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子女随母姓甚至是自创姓氏的现象开始增多,取名也愈加新奇。

那么,“冠姓”是一种权利吗?孩子应该随父姓还是随母姓,或者可以在父母姓氏之外创设其他姓氏吗?孩子的姓名究竟谁说了算?这不仅与传统文化习俗相关,也牵涉到国家法律规范和姓名登记管理秩序。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婚姻法第22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1

201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上述两个条款做出了立法解释: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时下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延续了这一立法解释,在人格权篇的第三章姓名权和名称权之中进行了具体规定。

由此可见,法律上并不存在“冠姓权”这种说法。小孩并不是父母的“私产”,其具有法定的“姓名权”,小孩随父姓或者母姓是法律的硬性规定。至于究竟跟父母哪一方姓,则是公民的自由,取决于家庭内部协商的结果。男方没有权利要求小孩必须随自己姓,同样女方也没有权利要求小孩只能跟着自己姓。

一个人的姓名先是来自父母、源于家庭,承载着自身人格,更维系着社会关系,同时还牵扯父母子女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国家公民关系等多重法律关系。可以说,姓名虽短,价值却极为重要。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关键基础,而这个基础的起点是姓氏,因为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以往多数国家都在婚姻法中规定“一家一姓”原则,旨在保障家庭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和同一性。

1

到了20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强制要求妻改夫姓,子女随母姓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婚姻法就废止了“改夫姓”义务,不要求妻子在婚后改夫姓,只要求子女应同父母的姓氏保持基本一致。

姓名是人格的一部分,姓名体现的人格尊严不在于姓名有多么高雅、独特或者响亮,而在于稳定。对于一个新生儿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格尊严莫过于随父姓或随母姓,登记于这个家庭的户籍本中,在法律上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一个新生儿需要有一个安定、稳固的起点,才能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随父母姓氏正是这个起点。

与姓氏不同,父母通常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子女的名字。当然,自由并不等于无拘无束,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如起名需要维护公序良俗,按照相关规定不应使用或者含有已简化的繁体字、已淘汰的异体字、自造字、外国文字、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符号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姓甚名谁起初毕竟大都是家庭决定、父母赋予的,一个人成年后应当有权利、有机会更改自己的姓名。因为,成年人的姓名不应只是父母的、家庭的,而更多是属于自己的,法律应尽可能地尊重公民在成年后改变出生姓名的意愿。

姓名既是新生儿人格尊严的起点,也是成年人重塑人格的转折点,更是一位新生公民与国家产生法律关系的出发点。孩子也具有姓名权,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家庭内部友好协商决定孩子姓名才是理性之举。至于“冠姓权”,这与是否是“独立女性”也基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根据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9日法治版《称姓取名,不只是私事儿》一文改写)

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

原标题:《随父姓吵上热搜,“冠姓权”靠谱吗? | 法治课》

责任编辑:宋璟

(原标题:光明日报:法律上不存在“冠姓权”说法,更与独立女性无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